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行由·第一节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译文
当时大师到了宝林寺,韶州的韦刺史和一些官僚属员进山登门拜访,把大师请出来,在韶州城的大梵寺讲堂中开讲,为大众开佛缘讲说佛法。大师登台就座,下面有刺史和官僚属员三十多人,儒家饱学之士三十多人,僧尼、道士和在家俗众一千多人,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请求大师讲述佛法的微言大义。大师对听众说:各位善知识,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就是清洁干净的,只要自己发掘出这种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善知识的人,你们先听听我慧能获得佛法的来龙去脉。
行由·第二节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 "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译文
我父亲祖籍范阳,被贬职流放到岭南,成了新州的老百姓。我很不幸,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年迈,带着我这个丧父孤儿迁来南海,生活艰辛贫苦匮乏,靠我打柴去市场卖度日。当时有个客户买柴,让我送到客店去,客户收了柴,我拿了钱,一出门,遇见一个人在念佛经。我一听他念的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我就问那个人念的是什么经?那人回答说:“《金刚经》。”我又问他从哪儿来,怎么会修持这部经典。那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教化,门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礼朝拜,听讲领受了这部经典。大师经常劝谕僧俗两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我听他这样说,也是前世有缘,就有一个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我,让我拿去做老母的衣食赡养费,以便我前往黄梅参拜五祖。
行由·第三节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译文
我将母亲安顿好,立刻辞别母亲上路,不到三十多天,便到了黄梅,拜见了五祖。五祖问我:“你是哪里人?来这儿想得到什么?”我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道而来拜见您,只想成佛,不想得到别的什么东西。”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成佛呢?”我说:“人虽然分南方人和北方人,佛性却不分南北的,獦獠的肉身也许与和尚您有所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异呢?”五祖想和我更作深谈,但看见徒弟们老围在旁边,就让我随众人一起在寺里劳作。我说:“慧能有话启禀和尚,弟子从心里经常产生智慧,能不离开自身所有的佛性,就是在耕种福田,不知道和尚还让我做什么活计?”五祖说:“这个獦獠根性很敏捷呀。你不要再说了,到槽厂里干活去吧。”我退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我劈柴、踏碓舂米,这样一直干了八个月。
行由·第四节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译文
五祖有一天忽然来后院看我,对我说:“我想你的见解是有道理的,我怕有人暗害你,所以不和你进一步谈论,你知道吗?”我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意思,所以这几个月也不敢到前面讲堂去,这样让别人不注意我。”五祖有一天把众多门人都召集起来,说:“我向你们说: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是生死,你们却每天只想通过修行以求得福报,不去想怎样超脱生死的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要是迷惑了,修行的福德怎么能拯救你们超脱苦海呢?你们都下去,各自反观智慧,从自己的内心发现般若之性,每人作一首偈语,送上来给我看。如果谁能觉悟大概,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他,让他继任第六代祖师。快去作吧,不要耽搁。冥思苦想那可没用,能见到佛性的人,言谈之间立马觉悟。像这样的人,就是挥刀上阵打仗时,也能见到佛性。”
行由·第五节
路睹死尸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译文
众人听了吩咐,退下来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人,用不着费心思劳神作偈子去呈送和尚。那有什么好处?神秀上座现在已经是教授师,祖师的衣钵一定是传给他。我们再来随便作偈子,白白浪费心力。”大家听了这些议论,都死了心,都说我们以后还要仰仗神秀师傅,何必作偈子添麻烦呢?神秀心里想,众人都不呈送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做偈子呈送和尚。如果我不呈送偈子,和尚怎么能知道我心里的见解是深是浅?但我要是呈送了偈子,为此求佛法固然很好,要是被理解成是为当祖师那就不好了,那和凡俗心争夺权位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不呈送偈子,又得不到佛法。真是左右为难,太难了。五祖的禅堂前面有三间走廊,已经请了供奉画师卢珍准备在廊壁上画《楞伽经》的经文故事和五代祖师传承图,让后世流传供养。神秀作好了偈语,好几次准备呈送,走到禅堂前,心中就恍惚犹豫,浑身流汗,想呈送却不敢去,这样经过了四天,做了十三次尝试都没有勇气呈送上去。神秀想了想,不如把偈语写在廊壁上,让和尚自然看见,要是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作的;要是说不好,那说明我白白在山中修行了几年,白白受人礼拜,还修什么佛道呢!当天夜里三更天,神秀不让人知道,自己拿了灯,把偈语书写在南面的走廊墙壁上,表达自己对佛性的见解。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完偈语,就回到自己的禅房,别人都不知道。神秀又想,明天五祖要是看了偈语很高兴,那我就和佛法有缘分;如果他说我的偈语很不好,那就是我的本性迷惑,前世业障太重,不应该得到佛法,老师的意思很难推测。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行由·第六节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译文
五祖已经知道神秀还没有找到法门,没有自明佛性。天亮了,五祖请了卢供奉来,到南边廊壁上绘画图像,忽然看见廊壁上神秀写的偈语。就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你远来白跑一趟。经上说:所有的可见身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只保留这篇偈语,让门人念诵修持,从这篇偈语获得启示,就能够避免堕落三恶道了。照这篇偈语修持,会大有好处。”五祖让门人烧香礼拜,都来念诵这篇偈语,以便觉悟佛性。众门人念诵偈语,都感叹叫好。到三更时分,五祖把神秀叫进禅堂内室,问他说:“那篇偈子是你作的吗?”神秀回答说:“的确是我作的,我并不敢妄想追求祖师之位,只希望和尚大发慈悲,看看弟子还有一点智慧吗?”五祖说:“你作的这篇偈子,并没有见到佛性,还停留在门外,没有进入门内。像这样来寻觅最高的觉悟,那是不可能得到的,最高的觉悟,必须在言语之间当下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性。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自觉认识,万种事物和境界都达到同一而没有一点滞碍;一样真了,则样样都真,万种事物和境界都是相同如一的,相同如一的心,就是真实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认识,就是获得了最高觉悟的佛的本性。你再思考一两天,重新作一篇偈语,拿来给我看,你的偈语如果能觉悟入门,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你。”神秀向五祖行礼后出来,又过了几天,偈语也没有作出来,心情恍恍惚惚,神思不安,好像在梦中一样,行走坐卧都闷闷不乐。
行由·第七节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译文
又过了两天,寺院中一个小童,从碓房门前经过,一边走一边唱诵神秀的偈语。慧能一听,就知道这篇偈子没有认识佛的本性,虽然我并没有接受过谁的教导,但早已懂了这首偈语的大意,就问小童说:“你念诵的是什么偈子?”童子回答说:“你这獦獠哪儿知道,大师说:世人最大的事是生死问题,想要把衣钵法教传承下去,让众门人都作偈语给他看,如果能觉悟大意,就把衣钵法教传给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廊壁上写了这篇揭示万物无相的偈语,大师让众人都来唱诵,按照这篇偈子来修持,以免堕落三恶道,照这篇偈子修持,可以获得大好处。”慧能说:“我也要念诵这篇偈语,好结下辈子的佛缘。上人,我在这儿踏碓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从来没有到前面法堂去过,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偈语前礼拜。”童子就引导我到偈语前礼拜。我又说:“慧能不识字,请上人给我念一念。”这时正好有一个信佛的江州别驾官,姓张,名叫日用的在旁边,就高声朗诵这篇偈语给我听。慧能听了以后,就说:“我也有了一篇偈子,希望别驾替我写到壁上。”别驾说:“你也能作偈语?这种事可是少有。”慧能向别驾说:“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的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的人,就有无限大的罪过。”别驾说:“你念你的偈子吧,我替你写。但如果你将来得到佛法,首先要超度我,可别忘了我这句话。”慧能就念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别驾把偈子写在廊壁上,众门徒看了都很吃惊,没有不感叹的,互相说:“真稀奇呀!看来不能以貌取人,他来的时间还不长,怎么就成了肉身菩萨了!”五祖看到众人吃惊奇怪,恐怕有人会伤害我,就用鞋把偈子擦掉,说:“这篇偈语也没有觉悟到佛性。”大家信以为真。
行由·第八节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亘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译文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里绑一块石头在辛苦地舂米,就说:“追求佛道的人,为了佛法而舍身忘己,就像这样啊!”又问我说:“米舂好了吗?”慧能回答说:“米早就舂好了,还欠一道筛的工序。”五祖用禅杖敲击了石碓三下,然后离去。慧能当时就明白了五祖的意思,到半夜三更鼓响时,悄悄地来到五祖的住室。五祖用袈裟遮住窗户灯光,不让别人看见,给我解说《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当下就觉悟,知道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不脱离自己的本性。慧能对五祖说:“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清净,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不生也不灭,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圆满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就是坚定不移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产生万事万物。”五祖知道慧能已经觉悟了自己的本性,就说:“如果不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佛法也没用;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证了自己的本性,那就可以叫大丈夫、天人师、佛。”我在半夜三更接受了五祖传法,没有任何人知道。五祖把顿教的法门和袈裟钵盂都传给了慧能,并说:“你将成为第六代祖师,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广泛超度有情的众生,使佛法永远流传,不要让它中断了。听我的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得遇沙门五祖又说:“从前达摩大师刚来此地,人们还不信仰他,所以传下来这件袈裟,作为佛教真传的信物证据,一代一代互相传承。其实佛法真谛,要以心传心,都得自己觉悟自己理解。自古以来前佛与后佛之间只是传授本性的觉悟,每一代祖师交接也只是彼此会意本心的觉悟。袈裟是引起争端的由头,到你这儿就不要再传这袈裟了,要是再传这袈裟,你的性命就如游丝一般危险了。你必须赶快离去,恐怕会有人加害于你。”慧能问:“我去什么地方?”五祖回答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我在三更天领受了袈裟钵盂,又对祖师说:“慧能本来是南中人,一向不知道这里的山路,怎么样才能走到江边渡口呢?”五祖说:“你不用担忧,我亲自送你走。”五祖把我直送到九江驿,让我上船,五祖亲自摇橹摆渡。慧能说:“请和尚坐下,弟子应该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渡你。”慧能说:“迷惑的时候是老师度我,觉悟了就得自己度自己,度虽然还是度,那用处可不同了。慧能在边远地区长大,说话语音不纯正,承蒙老师传授给我佛法,现在已经觉悟了,就应该自明本性自我超度了。”五祖说:“是这样,是这样。以后的佛法,会由你而大行天下的,你离开三年后我才会逝世。现在你好好去吧,努力精进,往南方去吧。不要急于宣传说教,佛法的兴起是要经历许多磨难的。”
行由·第九节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译文
慧能辞别了五祖,拔脚往南走,走了两个月,来到大庾岭,后面有几百个人追来,想抢夺证法的袈裟和钵盂。其中一个僧人俗姓陈,名字叫惠明,出家前当过四品的将军,性格行为粗暴,格外努力追寻我,跑在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我。慧能把袈裟和钵盂扔在一块大石头上,说:“袈裟钵盂只不过是传法的信物而已,(并不是法本身)怎么能靠强力来争夺呢?”然后就隐身在草丛林莽中。惠明赶来,却不拿袈裟钵盂,而喊叫说:“行者啊,行者啊,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慧能就从隐身处走出来,在盘石上打坐。惠明向我行礼说:“请行者给我讲解佛法。”慧能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你现在就静下心,杜绝一切俗缘,一点俗念也不要产生,我就给你讲说佛法。”惠明沉思静默了很久,我对他说:“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恶,此时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吗?”惠明立刻觉悟。他又问我说:“除了刚才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别的密意吗?”慧能回答说:“我对你说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来观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儿了。”惠明说:“惠明虽然在黄梅修行,却并没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导教诲,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您就是我惠明的师傅了。”慧能回答说:“你要是这样想,我和你都是以黄梅五祖为师,咱们共同努力维护佛法吧。”惠明又问我说:“惠明今后该到哪儿去呢?”我回答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惠明向我行礼后告辞而去。
行由·第十节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议,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议,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祝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译文
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找追逐,于是躲到四会,与猎人为伍以避难,一共过了十五年,经常随机给猎人们讲说佛法。猎人们常让我看守捕获猎物的网罟,我每见到活猎物误入网罟,就放走它们。每到吃饭的时候,我把素菜放在猎人们的肉锅里捎带煮熟。有的人问我为什么不吃肉,我就回答:“我只吃肉边的素菜。”终于有一天,我想,到了该弘扬佛法的时候了,不能老是隐遁。我就走出山林,来到广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师在讲解《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幡,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旗幡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就参与讨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幡动,是诸位仁者的心在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我的话震惊了。印宗把我请到上座,详细询问我佛法的深奥含义,他见我回答时言语简洁理当,不受经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听说黄梅的袈裟佛法都传到岭南来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说:“不敢当。”印宗于是再行敬礼,请求我把五祖传授的袈裟和钵盂拿出来,给大众观看。印宗又问我:“黄梅的祖师在付托传法时,有什么指示教诲?”慧能回答说:“倒也没有什么指示教诲,只是说要认知自己的本性,并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印宗问:“为什么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说:“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慧能说:“法师你讲《涅槃经》,如果明白佛性,这就是不二之法。例如高贵德王菩萨曾问佛:如果有人犯了四重禁,作了五逆罪,还有一阐提等,他们是不是断绝了善根佛性呢?佛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个是常,另一个是无常,可是佛性并没有常和无常之分别,所以不是断绝,这才叫做不二法门;五蕴和十八界,凡夫看见是两个,有智慧的人就能够懂得它们的本质并无分别。像这样无二的真性,就是佛性。”印宗听了我的回答,满心欢喜,合掌作礼,说自己讲的经就像瓦砾;而仁者您的讲论,就像真金。于是印宗就为慧能剃发,并愿拜我为师。慧能就在菩提树下开始讲授东山法门。慧能从黄梅东山禅寺得到佛法真传,此后经历了无尽的辛苦和危险,曾经命如悬丝。今天终于能够和韦使君、众位官员、僧尼、道人、信佛大众共同聚会,这都是我们经历累世的劫数修成的缘分,也是我们在过去生生世世中供养各代佛祖的功德,才能一起种下善根,这才能有幸听闻到如上的顿教法门,和我获佛法的因缘过程。顿教是佛和祖师传下来的,并不是慧能自己的智慧发明。大家如果愿意听受佛和祖师的教理,就要首先使自己的心念清净无染。听了以后,要各自去除疑惑,就好像听佛和祖师亲自讲说一样。大家听了讲述后,都很高兴,行礼退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译文
当时大师到了宝林寺,韶州的韦刺史和一些官僚属员进山登门拜访,把大师请出来,在韶州城的大梵寺讲堂中开讲,为大众开佛缘讲说佛法。大师登台就座,下面有刺史和官僚属员三十多人,儒家饱学之士三十多人,僧尼、道士和在家俗众一千多人,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请求大师讲述佛法的微言大义。大师对听众说:各位善知识,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就是清洁干净的,只要自己发掘出这种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善知识的人,你们先听听我慧能获得佛法的来龙去脉。
行由·第二节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 "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译文
我父亲祖籍范阳,被贬职流放到岭南,成了新州的老百姓。我很不幸,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年迈,带着我这个丧父孤儿迁来南海,生活艰辛贫苦匮乏,靠我打柴去市场卖度日。当时有个客户买柴,让我送到客店去,客户收了柴,我拿了钱,一出门,遇见一个人在念佛经。我一听他念的经文,心里就感到有所领悟。我就问那个人念的是什么经?那人回答说:“《金刚经》。”我又问他从哪儿来,怎么会修持这部经典。那人回答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个寺院是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教化,门人有一千多,我到寺院中敬礼朝拜,听讲领受了这部经典。大师经常劝谕僧俗两众,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我听他这样说,也是前世有缘,就有一个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我,让我拿去做老母的衣食赡养费,以便我前往黄梅参拜五祖。
行由·第三节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译文
我将母亲安顿好,立刻辞别母亲上路,不到三十多天,便到了黄梅,拜见了五祖。五祖问我:“你是哪里人?来这儿想得到什么?”我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道而来拜见您,只想成佛,不想得到别的什么东西。”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成佛呢?”我说:“人虽然分南方人和北方人,佛性却不分南北的,獦獠的肉身也许与和尚您有所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异呢?”五祖想和我更作深谈,但看见徒弟们老围在旁边,就让我随众人一起在寺里劳作。我说:“慧能有话启禀和尚,弟子从心里经常产生智慧,能不离开自身所有的佛性,就是在耕种福田,不知道和尚还让我做什么活计?”五祖说:“这个獦獠根性很敏捷呀。你不要再说了,到槽厂里干活去吧。”我退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我劈柴、踏碓舂米,这样一直干了八个月。
行由·第四节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译文
五祖有一天忽然来后院看我,对我说:“我想你的见解是有道理的,我怕有人暗害你,所以不和你进一步谈论,你知道吗?”我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意思,所以这几个月也不敢到前面讲堂去,这样让别人不注意我。”五祖有一天把众多门人都召集起来,说:“我向你们说: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是生死,你们却每天只想通过修行以求得福报,不去想怎样超脱生死的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要是迷惑了,修行的福德怎么能拯救你们超脱苦海呢?你们都下去,各自反观智慧,从自己的内心发现般若之性,每人作一首偈语,送上来给我看。如果谁能觉悟大概,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他,让他继任第六代祖师。快去作吧,不要耽搁。冥思苦想那可没用,能见到佛性的人,言谈之间立马觉悟。像这样的人,就是挥刀上阵打仗时,也能见到佛性。”
行由·第五节
路睹死尸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译文
众人听了吩咐,退下来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人,用不着费心思劳神作偈子去呈送和尚。那有什么好处?神秀上座现在已经是教授师,祖师的衣钵一定是传给他。我们再来随便作偈子,白白浪费心力。”大家听了这些议论,都死了心,都说我们以后还要仰仗神秀师傅,何必作偈子添麻烦呢?神秀心里想,众人都不呈送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做偈子呈送和尚。如果我不呈送偈子,和尚怎么能知道我心里的见解是深是浅?但我要是呈送了偈子,为此求佛法固然很好,要是被理解成是为当祖师那就不好了,那和凡俗心争夺权位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不呈送偈子,又得不到佛法。真是左右为难,太难了。五祖的禅堂前面有三间走廊,已经请了供奉画师卢珍准备在廊壁上画《楞伽经》的经文故事和五代祖师传承图,让后世流传供养。神秀作好了偈语,好几次准备呈送,走到禅堂前,心中就恍惚犹豫,浑身流汗,想呈送却不敢去,这样经过了四天,做了十三次尝试都没有勇气呈送上去。神秀想了想,不如把偈语写在廊壁上,让和尚自然看见,要是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作的;要是说不好,那说明我白白在山中修行了几年,白白受人礼拜,还修什么佛道呢!当天夜里三更天,神秀不让人知道,自己拿了灯,把偈语书写在南面的走廊墙壁上,表达自己对佛性的见解。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完偈语,就回到自己的禅房,别人都不知道。神秀又想,明天五祖要是看了偈语很高兴,那我就和佛法有缘分;如果他说我的偈语很不好,那就是我的本性迷惑,前世业障太重,不应该得到佛法,老师的意思很难推测。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行由·第六节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译文
五祖已经知道神秀还没有找到法门,没有自明佛性。天亮了,五祖请了卢供奉来,到南边廊壁上绘画图像,忽然看见廊壁上神秀写的偈语。就对卢供奉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你远来白跑一趟。经上说:所有的可见身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只保留这篇偈语,让门人念诵修持,从这篇偈语获得启示,就能够避免堕落三恶道了。照这篇偈语修持,会大有好处。”五祖让门人烧香礼拜,都来念诵这篇偈语,以便觉悟佛性。众门人念诵偈语,都感叹叫好。到三更时分,五祖把神秀叫进禅堂内室,问他说:“那篇偈子是你作的吗?”神秀回答说:“的确是我作的,我并不敢妄想追求祖师之位,只希望和尚大发慈悲,看看弟子还有一点智慧吗?”五祖说:“你作的这篇偈子,并没有见到佛性,还停留在门外,没有进入门内。像这样来寻觅最高的觉悟,那是不可能得到的,最高的觉悟,必须在言语之间当下就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性。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自觉认识,万种事物和境界都达到同一而没有一点滞碍;一样真了,则样样都真,万种事物和境界都是相同如一的,相同如一的心,就是真实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认识,就是获得了最高觉悟的佛的本性。你再思考一两天,重新作一篇偈语,拿来给我看,你的偈语如果能觉悟入门,我就把衣钵法教都传给你。”神秀向五祖行礼后出来,又过了几天,偈语也没有作出来,心情恍恍惚惚,神思不安,好像在梦中一样,行走坐卧都闷闷不乐。
行由·第七节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译文
又过了两天,寺院中一个小童,从碓房门前经过,一边走一边唱诵神秀的偈语。慧能一听,就知道这篇偈子没有认识佛的本性,虽然我并没有接受过谁的教导,但早已懂了这首偈语的大意,就问小童说:“你念诵的是什么偈子?”童子回答说:“你这獦獠哪儿知道,大师说:世人最大的事是生死问题,想要把衣钵法教传承下去,让众门人都作偈语给他看,如果能觉悟大意,就把衣钵法教传给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廊壁上写了这篇揭示万物无相的偈语,大师让众人都来唱诵,按照这篇偈子来修持,以免堕落三恶道,照这篇偈子修持,可以获得大好处。”慧能说:“我也要念诵这篇偈语,好结下辈子的佛缘。上人,我在这儿踏碓舂米已经八个多月了,从来没有到前面法堂去过,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偈语前礼拜。”童子就引导我到偈语前礼拜。我又说:“慧能不识字,请上人给我念一念。”这时正好有一个信佛的江州别驾官,姓张,名叫日用的在旁边,就高声朗诵这篇偈语给我听。慧能听了以后,就说:“我也有了一篇偈子,希望别驾替我写到壁上。”别驾说:“你也能作偈语?这种事可是少有。”慧能向别驾说:“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的人。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的人,就有无限大的罪过。”别驾说:“你念你的偈子吧,我替你写。但如果你将来得到佛法,首先要超度我,可别忘了我这句话。”慧能就念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别驾把偈子写在廊壁上,众门徒看了都很吃惊,没有不感叹的,互相说:“真稀奇呀!看来不能以貌取人,他来的时间还不长,怎么就成了肉身菩萨了!”五祖看到众人吃惊奇怪,恐怕有人会伤害我,就用鞋把偈子擦掉,说:“这篇偈语也没有觉悟到佛性。”大家信以为真。
行由·第八节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亘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译文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见慧能腰里绑一块石头在辛苦地舂米,就说:“追求佛道的人,为了佛法而舍身忘己,就像这样啊!”又问我说:“米舂好了吗?”慧能回答说:“米早就舂好了,还欠一道筛的工序。”五祖用禅杖敲击了石碓三下,然后离去。慧能当时就明白了五祖的意思,到半夜三更鼓响时,悄悄地来到五祖的住室。五祖用袈裟遮住窗户灯光,不让别人看见,给我解说《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当下就觉悟,知道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不脱离自己的本性。慧能对五祖说:“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清净,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就不生也不灭,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圆满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就是坚定不移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产生万事万物。”五祖知道慧能已经觉悟了自己的本性,就说:“如果不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佛法也没用;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见证了自己的本性,那就可以叫大丈夫、天人师、佛。”我在半夜三更接受了五祖传法,没有任何人知道。五祖把顿教的法门和袈裟钵盂都传给了慧能,并说:“你将成为第六代祖师,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广泛超度有情的众生,使佛法永远流传,不要让它中断了。听我的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得遇沙门五祖又说:“从前达摩大师刚来此地,人们还不信仰他,所以传下来这件袈裟,作为佛教真传的信物证据,一代一代互相传承。其实佛法真谛,要以心传心,都得自己觉悟自己理解。自古以来前佛与后佛之间只是传授本性的觉悟,每一代祖师交接也只是彼此会意本心的觉悟。袈裟是引起争端的由头,到你这儿就不要再传这袈裟了,要是再传这袈裟,你的性命就如游丝一般危险了。你必须赶快离去,恐怕会有人加害于你。”慧能问:“我去什么地方?”五祖回答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我在三更天领受了袈裟钵盂,又对祖师说:“慧能本来是南中人,一向不知道这里的山路,怎么样才能走到江边渡口呢?”五祖说:“你不用担忧,我亲自送你走。”五祖把我直送到九江驿,让我上船,五祖亲自摇橹摆渡。慧能说:“请和尚坐下,弟子应该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渡你。”慧能说:“迷惑的时候是老师度我,觉悟了就得自己度自己,度虽然还是度,那用处可不同了。慧能在边远地区长大,说话语音不纯正,承蒙老师传授给我佛法,现在已经觉悟了,就应该自明本性自我超度了。”五祖说:“是这样,是这样。以后的佛法,会由你而大行天下的,你离开三年后我才会逝世。现在你好好去吧,努力精进,往南方去吧。不要急于宣传说教,佛法的兴起是要经历许多磨难的。”
行由·第九节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译文
慧能辞别了五祖,拔脚往南走,走了两个月,来到大庾岭,后面有几百个人追来,想抢夺证法的袈裟和钵盂。其中一个僧人俗姓陈,名字叫惠明,出家前当过四品的将军,性格行为粗暴,格外努力追寻我,跑在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我。慧能把袈裟和钵盂扔在一块大石头上,说:“袈裟钵盂只不过是传法的信物而已,(并不是法本身)怎么能靠强力来争夺呢?”然后就隐身在草丛林莽中。惠明赶来,却不拿袈裟钵盂,而喊叫说:“行者啊,行者啊,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慧能就从隐身处走出来,在盘石上打坐。惠明向我行礼说:“请行者给我讲解佛法。”慧能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你现在就静下心,杜绝一切俗缘,一点俗念也不要产生,我就给你讲说佛法。”惠明沉思静默了很久,我对他说:“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恶,此时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吗?”惠明立刻觉悟。他又问我说:“除了刚才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别的密意吗?”慧能回答说:“我对你说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来观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儿了。”惠明说:“惠明虽然在黄梅修行,却并没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导教诲,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您就是我惠明的师傅了。”慧能回答说:“你要是这样想,我和你都是以黄梅五祖为师,咱们共同努力维护佛法吧。”惠明又问我说:“惠明今后该到哪儿去呢?”我回答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惠明向我行礼后告辞而去。
行由·第十节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议,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议,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祝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译文
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找追逐,于是躲到四会,与猎人为伍以避难,一共过了十五年,经常随机给猎人们讲说佛法。猎人们常让我看守捕获猎物的网罟,我每见到活猎物误入网罟,就放走它们。每到吃饭的时候,我把素菜放在猎人们的肉锅里捎带煮熟。有的人问我为什么不吃肉,我就回答:“我只吃肉边的素菜。”终于有一天,我想,到了该弘扬佛法的时候了,不能老是隐遁。我就走出山林,来到广州法性寺,正遇上印宗法师在讲解《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幡,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旗幡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就参与讨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幡动,是诸位仁者的心在动。”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我的话震惊了。印宗把我请到上座,详细询问我佛法的深奥含义,他见我回答时言语简洁理当,不受经典字句的拘束。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普通人,早就听说黄梅的袈裟佛法都传到岭南来了,是不是就是行者你呢?”慧能回答说:“不敢当。”印宗于是再行敬礼,请求我把五祖传授的袈裟和钵盂拿出来,给大众观看。印宗又问我:“黄梅的祖师在付托传法时,有什么指示教诲?”慧能回答说:“倒也没有什么指示教诲,只是说要认知自己的本性,并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印宗问:“为什么不说禅定、解脱的方法呢?”慧能回答说:“因为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印宗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慧能说:“法师你讲《涅槃经》,如果明白佛性,这就是不二之法。例如高贵德王菩萨曾问佛:如果有人犯了四重禁,作了五逆罪,还有一阐提等,他们是不是断绝了善根佛性呢?佛回答说:善根有两种,一个是常,另一个是无常,可是佛性并没有常和无常之分别,所以不是断绝,这才叫做不二法门;五蕴和十八界,凡夫看见是两个,有智慧的人就能够懂得它们的本质并无分别。像这样无二的真性,就是佛性。”印宗听了我的回答,满心欢喜,合掌作礼,说自己讲的经就像瓦砾;而仁者您的讲论,就像真金。于是印宗就为慧能剃发,并愿拜我为师。慧能就在菩提树下开始讲授东山法门。慧能从黄梅东山禅寺得到佛法真传,此后经历了无尽的辛苦和危险,曾经命如悬丝。今天终于能够和韦使君、众位官员、僧尼、道人、信佛大众共同聚会,这都是我们经历累世的劫数修成的缘分,也是我们在过去生生世世中供养各代佛祖的功德,才能一起种下善根,这才能有幸听闻到如上的顿教法门,和我获佛法的因缘过程。顿教是佛和祖师传下来的,并不是慧能自己的智慧发明。大家如果愿意听受佛和祖师的教理,就要首先使自己的心念清净无染。听了以后,要各自去除疑惑,就好像听佛和祖师亲自讲说一样。大家听了讲述后,都很高兴,行礼退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