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片断
作者:风中双子
多年以前,还是爱看书看报的年龄。办公室一位行将退休的大姐,每每把报纸草草翻完,便长叹一声:“退休后我一定要做文盲。”
她的意思是,现在的报纸没什么好看的了,乱七八糟,还是眼不见为净。
我一直以为我是不会做文盲的,况且现在的报纸越办越出彩,有目共睹。
但我却是越来越视而不见了,或者还是做文盲快乐一点。
几十页的报纸,哗哗地翻过去,不到一分钟看完。不是不知道编辑煞费苦心的编排多么有创意,只是在这创意满天飞的广告年代,有什么能抓住早已疲惫的眼球?就像早年的大导演们弄部大片还得放下身段卖力吆喝,结果还吃力不讨好惹来骂声一片——那简直是一定的。
一部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片子已经很没有意思了,一部看了开头就知道会怎么走向结尾的片子更没意思,一部看完开头结尾发现中间过程还不如自己设计得好看的片子就简直让人吐血。
一本书也是这样。
那我为什么还要看?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看书的,一种不看书的。现在的我是第二种。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曾经很爱看书的,一种不再爱看书的。现在的我是第二种。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只看书不写字的,一种只写字不看书的。现在的我是第二种。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把书看得高于生活的,一种把书看得低于生活的。
我曾经是第一种,我想我迟早会是第二种。
书其实有两种。
一种适合拍成电视剧,有故事,有情节,有冲突,有起承转合,有前因后果。最老土也最经典的是青春偶像剧,美丽的男女除了情感纠葛,根本不用为人间烟火操心。生活在如此单纯而幸福的真空世界,居然还一定会为了感情问题痛不欲生,觉得世界上最不幸的就是自己。
叫那些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人看了,对这份闲情逸致该羡慕,嫉妒,还是牙痒痒地欲扇两耳光而后快?
于是这种琼瑶式套路日渐式微,再不济也要改进成海岩式的,不够生活么?加点沉甸甸的生活味料,黑帮谋杀牢狱都可以。甚至更进一步是卫慧式的,保管物质到底,赤裸裸的真实,你敢面对么?
只是我从来不明白,绝大部分的老百姓不属于纯白也不属于纯黑的生活,没有完整故事也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活,没有生动表情也不会动辄大哭大笑的生活,为什么就没多少人爱写呢?
如果是拍电视剧我明白,如果是先有电视剧再来出书我明白,如果是为了赚钱我明白,如果是为了吸引眼球我明白,如果是“文化传播公司”我明白,如果是“文化商人”我明白。
但如果坚持要用作家的头衔,坚持要说着与这头衔配套的话,比如反映真实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之类,我就不大明白——那样的书印出来明明只为了钱,为什么一定要扯上艺术啊生活什么的。说这种话的作家,如果不是弱智到自欺的地步,就是居心叵测地欺人。
另一种书,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叫书了。因为面世的机会很小,除非作者是知名的大家——本人不再在乎印数和版税,出版社却因为他的名气而相信销量。然而,就算是智者吧,如果写一本书没有故事只有自己的人生感悟,是不是也有爱说语录的领袖心态作祟?
况且大家的感悟和语录,很多时候不过与普通人无异,差别只在于普通人可能没有那种表达水平——就算有水平,也没有大家那种向公众发表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感悟性的文字,除了不再矫情地挂上“艺术”的面具,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区别真正的作家与文化商人之外,还有什么更大的作用呢?
毕竟,当观众已经可以做导演,学生已经可以做老师之后,再读那些连故事都没有的文字有什么意思呢?
故事是编的,不真实,不真实的东西,打动不了我;真实的东西,没有故事,白开水一般平淡,而且,都是我已经知道的道理。
这时候的阅读,还有什么乐趣?
“我不看小说很多年了。”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小说不能给我惊喜。”
凡事没有绝对。
就像时光过去,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想起,总有一些回忆让你流泪,总有一些片断,让你沉默无语。
让我们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如果你不爱听,因为你没有渴望。
一本书也一样吧。如果我不爱看,因为那里没有我的生活,没有我的向往。如果别人爱看,那一定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向往。
可是别人的生活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常常会见到爱书的人,描述买书的和看书的乐趣,然后问我对某本书的看法。我茫然地笑,哦,有时间去看。
其实我不会去看,根本没打算去看。看了又怎么样?记住故事是没必要的,记住编故事的技巧就行了,这也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故事后面的那些哭与笑,那些藏在哭后面的笑和藏在笑后面的哭,也不能原封不动COPY到自己的生活中。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差别只在于有的书很畅销,有的书尘封多年也没人问津。
跟书的价值没有关系。
人比书生动多了,生活比书高明多了。
很多读过的书,都忘了,只记得一些片断。
银河列车999号,小男孩千辛万苦到达的银河帝国,那幸福的彼岸,原来命运就是去做一颗帝国大厦的螺丝钉。
伤心咖啡店之歌里,素园很满意的那个企划案,我是大新的一颗螺丝钉。
那时不明白这样的广告语有什么好,简直深恶痛绝,现在,明白了。
还是伤心咖啡店之歌,吉儿在凌晨闯进海安的房间,海安身边有两个女郎,吉儿拉起海安的同时没忘记提醒他,海安,付钱。
这本书是我唯一读过两遍的书之一,另一部是红楼梦。红楼梦很多人痴迷,说起这一本却没有什么人知道。
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在书里,我喜欢看到好人受牵制,喜欢牵起的手自动放开,喜欢正义伸张的结尾伴随着英雄的惨淡离场,喜欢聪明的作者用这样的真实打破我的幼稚幻想。所以喜欢人淡如菊,喜欢哈利波特。
还喜欢那个已经记不起名字的童话。
姆敏一家在夏日快结束的时候举办了一个快乐的PARTY,所有姆敏山谷以及寄居在他们家的小动物们都参加了,包括小老鼠芜名、莫氏。他们成天神秘兮兮地拖着一只脏脏的旧皮箱,皮箱是从一个怪物手里换来的,谁也不知道皮箱里面装着什么,小动物们都不喜欢他们,但好心的姆敏妈收留了他们,还让他们在她的抽屉里睡觉。
宴会的快乐感染了这两个小家伙,他们决定做一点什么来回报姆敏家。
于是他们打开了那只箱子,顿时一道红光冲上夜空,整个姆敏山谷都被照亮了。
箱子里原来是那颗著名的国王宝石,原本是属于小精灵的。
在宇宙里找了很久的小精灵看到了红光,他飞到了姆敏山谷。高大的小精灵把小老鼠吓坏了,于是姆敏妈勇敢地站出来护住他们。
所有小动物们都作证,宝石是芜名和莫氏用自己的东西换来的,小精灵不能拿走。
小精灵无奈地坐下来。“给我点吃的吧,为了找这颗宝石我已经很多天没吃东西了。”
姆敏妈拿来吃的。芜名和莫氏好奇地看着他。小精灵显得很忧郁,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忧郁的小精灵。
为了表示感谢,小精灵给每个小动物变一样他们需要的东西。
最后轮到芜名和莫氏了。小家伙嘀咕了一阵,问小精灵:“你不能给自己变一样东西吗?”
“不能,我只能满足别人的愿望。”
“那么,”小家伙很严肃地说,“我们商量过了,我们想要一颗和这颗国王宝石一模一样的宝石。”
小精灵笑了,没有人见过他这么开心地笑,他甚至从头到脚都在笑!
小精灵变出了一颗王后宝石。他带着国王宝石飞走了,而姆敏山谷的欢笑,一直延续到深夜。
(2006)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作者:风中双子
多年以前,还是爱看书看报的年龄。办公室一位行将退休的大姐,每每把报纸草草翻完,便长叹一声:“退休后我一定要做文盲。”
她的意思是,现在的报纸没什么好看的了,乱七八糟,还是眼不见为净。
我一直以为我是不会做文盲的,况且现在的报纸越办越出彩,有目共睹。
但我却是越来越视而不见了,或者还是做文盲快乐一点。
几十页的报纸,哗哗地翻过去,不到一分钟看完。不是不知道编辑煞费苦心的编排多么有创意,只是在这创意满天飞的广告年代,有什么能抓住早已疲惫的眼球?就像早年的大导演们弄部大片还得放下身段卖力吆喝,结果还吃力不讨好惹来骂声一片——那简直是一定的。
一部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片子已经很没有意思了,一部看了开头就知道会怎么走向结尾的片子更没意思,一部看完开头结尾发现中间过程还不如自己设计得好看的片子就简直让人吐血。
一本书也是这样。
那我为什么还要看?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看书的,一种不看书的。现在的我是第二种。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曾经很爱看书的,一种不再爱看书的。现在的我是第二种。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只看书不写字的,一种只写字不看书的。现在的我是第二种。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把书看得高于生活的,一种把书看得低于生活的。
我曾经是第一种,我想我迟早会是第二种。
书其实有两种。
一种适合拍成电视剧,有故事,有情节,有冲突,有起承转合,有前因后果。最老土也最经典的是青春偶像剧,美丽的男女除了情感纠葛,根本不用为人间烟火操心。生活在如此单纯而幸福的真空世界,居然还一定会为了感情问题痛不欲生,觉得世界上最不幸的就是自己。
叫那些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人看了,对这份闲情逸致该羡慕,嫉妒,还是牙痒痒地欲扇两耳光而后快?
于是这种琼瑶式套路日渐式微,再不济也要改进成海岩式的,不够生活么?加点沉甸甸的生活味料,黑帮谋杀牢狱都可以。甚至更进一步是卫慧式的,保管物质到底,赤裸裸的真实,你敢面对么?
只是我从来不明白,绝大部分的老百姓不属于纯白也不属于纯黑的生活,没有完整故事也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活,没有生动表情也不会动辄大哭大笑的生活,为什么就没多少人爱写呢?
如果是拍电视剧我明白,如果是先有电视剧再来出书我明白,如果是为了赚钱我明白,如果是为了吸引眼球我明白,如果是“文化传播公司”我明白,如果是“文化商人”我明白。
但如果坚持要用作家的头衔,坚持要说着与这头衔配套的话,比如反映真实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之类,我就不大明白——那样的书印出来明明只为了钱,为什么一定要扯上艺术啊生活什么的。说这种话的作家,如果不是弱智到自欺的地步,就是居心叵测地欺人。
另一种书,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叫书了。因为面世的机会很小,除非作者是知名的大家——本人不再在乎印数和版税,出版社却因为他的名气而相信销量。然而,就算是智者吧,如果写一本书没有故事只有自己的人生感悟,是不是也有爱说语录的领袖心态作祟?
况且大家的感悟和语录,很多时候不过与普通人无异,差别只在于普通人可能没有那种表达水平——就算有水平,也没有大家那种向公众发表的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感悟性的文字,除了不再矫情地挂上“艺术”的面具,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区别真正的作家与文化商人之外,还有什么更大的作用呢?
毕竟,当观众已经可以做导演,学生已经可以做老师之后,再读那些连故事都没有的文字有什么意思呢?
故事是编的,不真实,不真实的东西,打动不了我;真实的东西,没有故事,白开水一般平淡,而且,都是我已经知道的道理。
这时候的阅读,还有什么乐趣?
“我不看小说很多年了。”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小说不能给我惊喜。”
凡事没有绝对。
就像时光过去,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想起,总有一些回忆让你流泪,总有一些片断,让你沉默无语。
让我们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如果你不爱听,因为你没有渴望。
一本书也一样吧。如果我不爱看,因为那里没有我的生活,没有我的向往。如果别人爱看,那一定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向往。
可是别人的生活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常常会见到爱书的人,描述买书的和看书的乐趣,然后问我对某本书的看法。我茫然地笑,哦,有时间去看。
其实我不会去看,根本没打算去看。看了又怎么样?记住故事是没必要的,记住编故事的技巧就行了,这也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故事后面的那些哭与笑,那些藏在哭后面的笑和藏在笑后面的哭,也不能原封不动COPY到自己的生活中。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差别只在于有的书很畅销,有的书尘封多年也没人问津。
跟书的价值没有关系。
人比书生动多了,生活比书高明多了。
很多读过的书,都忘了,只记得一些片断。
银河列车999号,小男孩千辛万苦到达的银河帝国,那幸福的彼岸,原来命运就是去做一颗帝国大厦的螺丝钉。
伤心咖啡店之歌里,素园很满意的那个企划案,我是大新的一颗螺丝钉。
那时不明白这样的广告语有什么好,简直深恶痛绝,现在,明白了。
还是伤心咖啡店之歌,吉儿在凌晨闯进海安的房间,海安身边有两个女郎,吉儿拉起海安的同时没忘记提醒他,海安,付钱。
这本书是我唯一读过两遍的书之一,另一部是红楼梦。红楼梦很多人痴迷,说起这一本却没有什么人知道。
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在书里,我喜欢看到好人受牵制,喜欢牵起的手自动放开,喜欢正义伸张的结尾伴随着英雄的惨淡离场,喜欢聪明的作者用这样的真实打破我的幼稚幻想。所以喜欢人淡如菊,喜欢哈利波特。
还喜欢那个已经记不起名字的童话。
姆敏一家在夏日快结束的时候举办了一个快乐的PARTY,所有姆敏山谷以及寄居在他们家的小动物们都参加了,包括小老鼠芜名、莫氏。他们成天神秘兮兮地拖着一只脏脏的旧皮箱,皮箱是从一个怪物手里换来的,谁也不知道皮箱里面装着什么,小动物们都不喜欢他们,但好心的姆敏妈收留了他们,还让他们在她的抽屉里睡觉。
宴会的快乐感染了这两个小家伙,他们决定做一点什么来回报姆敏家。
于是他们打开了那只箱子,顿时一道红光冲上夜空,整个姆敏山谷都被照亮了。
箱子里原来是那颗著名的国王宝石,原本是属于小精灵的。
在宇宙里找了很久的小精灵看到了红光,他飞到了姆敏山谷。高大的小精灵把小老鼠吓坏了,于是姆敏妈勇敢地站出来护住他们。
所有小动物们都作证,宝石是芜名和莫氏用自己的东西换来的,小精灵不能拿走。
小精灵无奈地坐下来。“给我点吃的吧,为了找这颗宝石我已经很多天没吃东西了。”
姆敏妈拿来吃的。芜名和莫氏好奇地看着他。小精灵显得很忧郁,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忧郁的小精灵。
为了表示感谢,小精灵给每个小动物变一样他们需要的东西。
最后轮到芜名和莫氏了。小家伙嘀咕了一阵,问小精灵:“你不能给自己变一样东西吗?”
“不能,我只能满足别人的愿望。”
“那么,”小家伙很严肃地说,“我们商量过了,我们想要一颗和这颗国王宝石一模一样的宝石。”
小精灵笑了,没有人见过他这么开心地笑,他甚至从头到脚都在笑!
小精灵变出了一颗王后宝石。他带着国王宝石飞走了,而姆敏山谷的欢笑,一直延续到深夜。
(2006)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