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一直不太喜欢《老子》,就是因为总觉得《老子》不像《庄子》那样超凡脱俗,具纯粹思辨之美,《老子》里面很多是在讲政治,讲治国治民,给君主出主意。记得李泽厚说过《老子》是一本兵书。

随便抓些例子: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从“以德报怨”认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上)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以德报怨"曾经号称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之一。虽然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对于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藐视,但我们对于这一美德的身体力行,可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惨痛创伤,之后中国的领袖们大手一挥,不索一分钱赔偿。据说当初日本全国上下对中国人的"以德报怨"感激涕零,曾发誓日中友好,永不再战云云。

    遗憾的是,才两代人的功夫,又是参拜靖国神社,又是否认南京大屠杀,又是强占钓鱼岛。"以德报怨"成了肉包子打狗。西方帝国主义也不但没有受到我们的道德感化,还依然"亡我之心不死",总是"对我国内政说三道四",真是吃亏不讨好,扫兴之极。

    "以德报怨"因此名声就不大好了,但它并未就此消失,而象遗传病毒一样依然顽固地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血液中,影响着我们的处世哲学。能以德报怨的人还是会受崇拜,反之则会被讥之为"斤斤计较",不够"宽容大度"。当然,这一点也正如其他的传统美德一样,施行之中于人于己都有个双重标准。正如相声大师郭德纲所抱怨:周围很多人笑他不能容忍怨谤,可一旦你少给他们一分钱,就一个个气得恨不能自宫。

    洋鬼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思议之处,往往简单地归结于儒家传统。惜乎"西学东渐"之后,连中国人自己也跟着起哄。一说起"以德报怨"的失败,就照例将其诊断为儒家思想之"毒害"。因而也就象其他许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一样,照例南辕北辙。

    其实对于"以德报怨",儒家思想是坚决的反对派,早在孔子时代就有清楚的立场。《论语-宪问》中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当即以一句反问指出其逻辑上的缺陷:“Then….何以报德?”-如果以德报怨,那么对有恩于己的人又将如何报答呢?

    耐人寻味的是,历代儒学门徒,甚至包括叛逆的玄学人士,态度皆与孔子不约而同。南宋理学家朱熹就认为:“以德报怨”的结果是“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这很好理解,以德报怨"等于对施怨者变相鼓励,同时对施惠者也不公平,而且最终导致善恶是非不再有清晰的界限。难怪南朝梁代皇侃在他的玄学经典《论语义疏》中干脆明说:“以德报怨”,"是取怨之道也"。可谓入木三分。这些论断,后来也基本上都被历史事实所验证了。

    那么,这样一条既不合逻辑,又无法实现的"美德",何以在中国深入人心,积习难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搞清楚谁是它的原创。追本溯源,它的发明人原来是老子。语出《老子.恩始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乍看起来这一发现似乎算不上什么。《老子》本来就是一部崇尚自然超脱的哲学,他既主张"无为","不争",那么"报怨以德"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的确,古今《老子》的读者,普遍为它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所倾倒。尤其汉末以后"老庄"并列,为魏晋名士的浪漫自由主义思潮提供了"体任自然"的土壤,开启了一代玄学之风。不能否认,《老子》文字中丰富的哲理性,激发了思想者对抽象哲学的灵感。甚至今天还有人称之为先秦时代唯一够得上哲学标准的思想。但更不能忽视的是,另一方面老子又是道教的始祖,被求仙炼药,装神弄鬼的方士们奉为神明。

    正因为《老子》的玄妙,从任何角度去挖掘它的字面意义,都会发现不同的利用价值。由于历代思想淘金者们的精心粉饰,老子真实的本来面目被深深地掩盖了。要想还原其面目,正如理解任何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一样,须臾不可忘记它出生的历史环境。《老子》思想正是先秦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的产物。直到汉初发展成熟,为统治阶级奉为政治宝典,而大行其道。它既不可能真心地主张消极无为,也不可能是纯粹的思辩哲学。

    《老子》中的确处处表现出无争和忍让的超然态度-"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但假如明了《老子》"正言若反"的独特表达方式,就知道这些话完全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与儒家的"让"稍做对比,即可一窥端倪。儒家讲"谦让","礼让",但这种"让"有原则-即"礼"与"仁"。于礼当让则让,于礼不合的则"当仁不让"。而老子的"忍让"看不出任何原则,却隐藏着强烈的目的性。这就是:“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这就是老子辩证逻辑的独到之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反者道之动"。试看“为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夫唯不争,是以不去"等语,明眼人都知道:"无为"、"不争","外其身"的超脱,不过是掩藏真实动机,以麻痹对手和观众,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无不为",为了"存身","不去"。

    这不能不令人想起另一部先秦诸子中的名著《孙子兵法》的一句话:"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一言以蔽之,"兵者,诡道也"。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从“以德报怨”认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有趣的是,《孙子》是兵书。”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来不得半点玄虚,然而它偏与"尚虚无"的《老子》有诸多相似之处,几乎俯拾即是。

      老子言:"物形之,势成之。"《孙子兵法》的《虚实篇》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老子说"上善若水"。孙子则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形篇》又云: “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老子指出"有无","阴阳"之间动态的辩证关系,而《孙子兵法》中亦有“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与《孙子》的“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两者简直象互相的注解。

      上举数例,当然不只展现《孙子兵法》与《老子》在文字表达上的相似。老子注重"形名","有无"之论。孙子多谈"形势","虚实",只是用语上的细微差别,实质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先生在他的《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中,十分缜密地考证《老子》的成书晚于《孙子》,而且《老子》的辩证思维就是源出于《孙子兵法》。何文中的一句话很有启发性:“《孙子-势篇》每一段落的文句和意蕴都能在今本《老子》中找到被汲取改造的凭证”。

      研究愈深,愈能发现,孙子老子两者实出于同一种思想体系,正所谓"同出而异名"。这说明《老子》是在对以军事斗争为主旨的《孙子兵法》加以提炼之后产生出来的政治谋略术。它所适用的范围超越了军事斗争范畴,包括外交,驽众,权术多方面。因此不难得出结论,与《老子》清静无为的表象恰好相反,它是一部实用主义的斗争哲学。

      如此也就不难明白,"黄老之术"何以在汉初备受统治阶层的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少年毛泽东在图书馆里遍读古书之后,会有"以至柔克至刚"的顿悟了。

      《老子》这种权谋术,其中心的特点是"以柔制刚、以退为进"。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忍术。对于"忍",李泽厚先生有一段精辟的分析:"在周密具体,不动情感的观察,了解现实的基础上尽快舍弃许多次要的东西,避开繁琐的细节规定,突出而集中,迅速而明确地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要害所在”。而"以德报怨"正是此术之一技。

      史上忍术高明者不乏其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故事有两个。第一个是关于唐代名臣娄师德。娄之为人素以宽厚著称。他做到宰相的时候,弟弟被授任代州刺史。弟弟启程上任之前,娄师德毫无喜色,反而满面愁容地叮嘱弟弟:"此去当官,切记低调,千万不可与人结怨。" 

      娄弟弟体贴老兄的心思,胸有成竹地答道:"哥哥放心,就算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都自己擦干。决不惹事。"

      没想到娄师德一听更急了:"那怎么成?你把唾沫擦干,不还是让人家掉面子吗?别人会更怨恨你的。"这一点娄弟弟倒没想到,忙问哥哥应该怎么办。

      娄师德说:"记住,用微笑迎接口水,让它自己晾干!"成语"唾面自干"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有一次,张英安徽桐城老家的亲属,因为邻居修墙侵占了张家一点地皮,引发争端,便写信要他出面。张英见信提笔回复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即依言主动让出三尺,而邻居见状亦退回三尺地,后遂成有名的“六尺巷”。

      张英让地一事,历来被传为美德的佳话。而娄师德的"唾面自干",由于其惊骇视听,千古多有争议。其实两者不过是手法有别,伎俩却是完全相同的。

      娄师德以一个进士出身的书生,自愿放弃在中央台省的优越任官职活,从军于西北前线,于巩固边防多有建树,并且在永淳元年(682年),亲自率军反击吐蕃强敌入侵,于青海湟源一带八战八捷,威震夷夏。以他的才具勇略,自然不会只是个胆小怕事之人。倒是他本人跟弟弟交代的一句话最能剖白心曲:"我出身寒微,位至宰相,你又新进封疆大吏,人人都会嫉妒,将如何自保?"古来功臣良将善终者寡,而娄师德正处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权臣身死族灭者不知凡几。而娄师德历任台辅、重镇,虽几经波折仍能荣宠而终,绝不是光凭运气的。

      而张英所在清初之世,汉臣,尤其是知识分子极受猜忌。何况象张英那样作为皇帝的秘书,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政治旋涡中心的惊险自不待言。可是张英与其子武英殿大学士张延玉历任康熙,壅政,乾隆三朝阁辅,屹立不倒。张延玉还被以忌刻著称的壅政引为亲信,这绝非偶然。可见不但张英处世老道,儿子亦青出于蓝。

      张英与娄师德的故事,为李泽厚先生的总结提供了两个十分生动的实例。他们俩正是能够"舍弃许多次要的东西","抓住事物的要害所在"。这个要害就是权势与禄位。只要能保住权位,让人三尺地与被人吐口唾沫,实在是很划算的买卖。只要有权势作为支撑,谁又敢得寸进尺?常人不明就理,信以为真,引为道德典范。孰知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草民百姓,你就是让人打得鼻青脸肿,或是全家跳河,也是无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英与娄师德人品有问题。因为主流道德与权谋之术从来就不相矛盾。汉初人"内修黄老,外饰儒术",不过是最为坦白。在中国漫长的文化渊源中,儒家主流意识形态与黄老之术就象孪生兄弟,形影不离。甚至意识形态随着时代几经更替,"黄老之术"其精髓却一直颠扑不破,只是改头换面为"政治上成熟"罢了。郭沫若老先生说过一句"凡事有经有权",不就大获主席的赞赏么。从古至今名利场上,外举意识形态的大旗,内幛权谋数术,正所谓"奇正之合","阴阳相济"。甚至意识形态时可或缺,没有权术的手腕是一天也混不下去的。

      政治权谋与尔虞我诈的官场生存术,很多时候搅在一起难以区分,就象张英与娄师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轨迹,士大夫阶层不只是每个封建政权官僚体系的支柱,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绵延数千载,从政治权谋到官场钻营,再到普通人的处世之道,可以豪不夸张地说,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实际上就是士大夫文化。换言之,所谓的中国文化,本质是官场文化。直至今日,上至内政外交,下至市井商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色人等,无一不被这一文化基因所深深浸透。

      "以德报怨"既然暗藏利益的驱动,要想别人感恩戴德,必然事与愿违。毕竟谁都不傻。倒是象孔子说的那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可能更符合当代应有的智慧。然而文化的遗传毕竟是顽固的。砸烂"孔家店"至今,不但良莠并除,实际上是更多地保留了糟粕,扬弃了瑰宝。殊可惜哉。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中国的领袖们大手一挥,不索一分钱赔偿。据说当初日本全国上下对中国人的"以德报怨"感激涕零。。。” --只看见”专制独裁“,没看出中国人的"以德报怨"。呵呵,敢说我们中国一个不好,您就等着挨批吧。。。。
      • 以德报怨,是指不会发动战争去报复对方平民。但并不是指,战胜国要割让钓鱼岛给战败国。
        • 共产党“以德报怨”?楼主悄么声地给党画脸呢?中共历次量中华物力给外人以“德”,都是寻求利益交换的,虽然多次该换回的利益没换回来。割地缅甸割岛越南、在全国饿死人的时节大规模援助阿尔巴尼亚,那是中共想做第三世界领袖和共产阵营老二,放弃日本战争赔款,是急于
          与日建交摆脱孤立和苏修威胁,至于钓鱼岛,我想是领袖们无知疏忽了,老蒋老毛都没有认识那地的重要性。
          • 以德报怨是君子之间的交流,土共是流氓政权,确实从未考虑过以德报怨。
      • 个人感觉以德报怨本身并无不妥之处。多数老百姓并非十恶不赦的恶人。若因为别人有错误,就定要记仇。那么,你自己可以用来享受生活的宝贵的有限生命就被你自己浪费了很多。这难道不可惜吗。
    • 拜读,精辟
    • “以德报怨”可用于个人关系之中,用于政治关系里可就成了怨上加怨了。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仔细揣摩了一下句子的意思:老子论德,德即“三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人若行之以德,自然通彻心直。而大起于小,小可绝之;多起于少,少可除之;故怨消于未然,德涨而怨不生。诚然如你所述,报怨以德与老子的一贯主张不相符,如此说法,应该是以讹传讹了。
    • 读后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楼主传统文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在下非常佩服。学习小结:儒家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以德报怨"原话可追溯到老子,而《老子》的辩证思维又源出于《孙子兵法》,是实用主义的斗争哲学。黄老之术,杂糅道家法家思想,一方面主张清静无为、贵柔守雌,一方面是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德报怨"为此中一技,作为传统之糟粕应评判抛弃,而孔子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符合时代需要,应该保留提倡。

      感想:文化传播充满误读误解,有时候大众不知是误读还是创造性解读,很多东西在流转中解读完全变了。阴险的权谋之术,在也可被理解为个人道德高尚之表现,比如,我一直将"以德报怨"类比于西人讲的“宽恕”,没有深想到”黄老之术“这一层面,典型的“幼派”。

      如果要对文章挑刺的话,有些表述似不够严谨,如“虽然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对于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藐视,但我们对于这一美德的身体力行,可是有目共睹的。”, 西方对中国人的文化价值精华不了解说得过去,但“居高临下的藐视”,证据怕不充分。日本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视保留,怕比大陆要好得多,也不能说居高临下。“我们对于这一美德的身体力行”就可以说根本不成立。如果没有这些话,无损于主题,文章更无懈可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总结和感想极为精到,赞!
      • 个人觉得藐视也好,仰视也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护自己的能力,决心,信心,勇气,和团结。有了这些,就能生存。印第安国家遇到几个西班牙人时没有这些 ,他们被消灭了。古希腊,古罗马都被野蛮民族消灭。大宋朝被金。元打败,都是这个道理。
    • 久违了, 楼主, 明天再kan
    • 此文基本立论就错了。纵观中国历史,所谓“以德报怨”从来就不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作者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日关系这一个很勉强的例子,没有一个像样的实例为自己的立论作佐证。既然知道儒家并不主张以德报怨,而儒家文化又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最深,怎么能说以德报怨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呢?即使道家有“报怨以德”的说法,但这并不是道家的主要思想,也不是其精华所在,更没有成为深入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理念以至于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把老子的一段只言片语上升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地步是很荒唐的。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以怨报德,而不是相反,尤其是在统治者阶层,可以说例子是数不胜数,作者声称帝国主义还依然亡我之心不死就正是一种以怨报德的表现,而不是什么以德报怨。
    • 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也是当时所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共同行为,事实上是由美英等国所倡导,中国等国家没有反对而已,不是什么中国的领袖们大手一挥的结果,根本就不是中国政府的个别行为,更谈不上是“以德报怨”这一所谓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表现的结果。
      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对中国实际上也是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更多的是帮助中国,保存和发扬了传统中国文化中一些好的方面,而不是什么居高临下的藐视,更没有亡我之心不死。钓鱼岛问题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不是日本强占的,中国人当然有一万个理由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但这与以德报怨或以怨报德无关。所谓“以德报怨”从来就没有象作者所说的顽固地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血液中,影响着我们的处世哲学,受的人们的崇拜,过去没有,现在更没有。
    • 一直不太喜欢《老子》,就是因为总觉得《老子》不像《庄子》那样超凡脱俗,具纯粹思辨之美,《老子》里面很多是在讲政治,讲治国治民,给君主出主意。记得李泽厚说过《老子》是一本兵书。
      随便抓些例子: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我看你也挺爱讲政治的,不过讲的是党八股的政治。
    • 看了文章核评论, 无论如何, 作者下了功夫, 评论也都不错。 可喜。
    • 谢谢。
    • 如果要谈论文化基因和文化的指纹。感觉中国人的基因是“思维混乱””无理性和缺乏逻辑““缺钙,喜欢下跪”“无信仰”,这样描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更合适。
    • 如果中国古代墨子和鬼谷子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国将会是个什么景象呢?我想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就会出现了。
    • 以德报怨要分清对象。不要学东郭先生救狼。不要学农夫救狼。
      • 不要学农夫救蛇。
    • 此文表面上是谈论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在散布对西方国家的仇恨,不惜断章取义,牵强附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说服力,反倒是有点以怨报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