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思想的境界] 返回首页│联
系信箱│留言飞语
《自由人心路》前言:人生在路
----------------------------------------------------------------
-----
王力雄
编这个文集,首先要想的是打算给读者看什么。重读我写过的文
字,既无法以
内容分类,又无法以形式分类。我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写出来的文
章可以按照专
业一以贯之,我又不是某一种文体的专家,作品可以按小说、杂文之
类的形式编在
一起。我所写的,从内容到形式五花八门,让谁来编都会犯难。
不过,这种杂乱本身倒也可以成为一个特点,有别于以某一种专
家或某一种作
家面貌所出的文集,因为我本人从来就不是某一种专家或作家,我所
希望的,只是
做一个自由人,迄今能被我视为自己人生成功之处的,也就是我一直
在追求着成为
自由人的理想。而这些既不是专家也不是作家的作品,其风马牛不相
及的特点,正
是这种自由的一种表现。
世俗人生无外乎四种追求:钱、权、名,还有一个是自由。当前
这个时代,前
三者的诱惑遍布我们周围,我也曾陷于其中,并且似乎也曾运星高照。
然而我更珍
视的是自由。我一度想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能够照样得到前三者。但是
生活用它独特
的语言告诉我,钱、权、名三者可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唯有自由
和它们是非此
即彼,只能要一头。因为你一旦卷进钱、权、名的漩涡,就会成为它
们的奴隶。当
了奴隶,又谈何自由?
我选择了自由。“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诗中所
指的“二者”
是生命和爱情,比起生命与爱情,钱、权、名当然更算不了什么。
然而人并不是做出这种选择就能自由了。所谓“人生而自由”只
是一种理念,
与其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不如说人是生而不自由的。获得自由要付代
价,要锲而不
舍地追求,要舍得放弃功利,要善于抵挡诱惑,要敢于说不,还要学
会在诸多限制
中游刃有余的技巧。自由并不容易。
这个集子不是论述如何获得自由,自由不能靠论述去认识和获得,
只能在生命
的实践中去追求和体验。我并不主张人人都去追求自由。钱、权、名
也是不错的目
标。只是人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个基本问题──“你到底要什么?”假
如你即使得到
了钱、权、名,却照样感觉索然无味,那就说明在你内心深处,一定
还有另外的需
求。这样的人是不少的。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自由人
生。读书指人
的精神自由,行路则指人的身体自由。作为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
其实只有精神
和身体二者是你的真实,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善待这二者,给它们最
大的自由,才
是善待你自己,才是真正地享受人生。
当然,具体到读书和行路的量,对今天而言应该比古人做一些调
整。过去的万
卷指的是线装书,一大摞也就是今天的一本,而那时的万里路都是用
脚走的,走一
年不如今天飞一小时,所以我改为“读千本书,行百万里路”。 除
此而外,我还
想再加上一句──“写几本书”。 能够过这样读书、行路和写作的
一生,我就是
很满意了。
这本集子,就是我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写下的一点所思所想。
人生在路(代序)
今天,从洲际喷气机到四通八达的火车到公路网,到处是上路的
人流。古代地
域封闭,经济自足,人不太用往外跑。今天经济一体化了,人的职业
和谋生使人必
须经常走动。不过这种为经济上路和古人的封闭没有多少区别,如果
不出门照样有
好收入,多数人就会宁愿留在家里。
但是还有另一类人,明明可以挺舒服地呆在家里,却非要满世界
跑,去自找苦
吃。古人中有徐霞客和“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在今天则成了一种
时代特色和文
化现象。
评价这一现象不太容易。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领域都免不了功
利因素渗透,
因而变得复杂。为了清晰,我把这种现象分成三个层次──“人在路
上”、“心在
路上”、“神在路上”。 现实中三个层次不是截然区分,因为即使
在同一人身上,
不同层次也可能并存。
⊙ 人在路上
“人在路上”比较直观,也最混杂。例如有一种“上路”表面看
了不得──徒
步走遍哪,摇轮椅到达哪,横贯丝绸之路,环绕国境线,游万里海疆
……
且总是号称一些宏大目标──“为国争光”、“迎接回归”、
“申办××”等
等。
然而揭开冠冕堂皇的盖子,下面充塞的却常是满目争名夺利和贪
欲横流,比那
些为经济目标的上路功利心还要重得多。
在这方面,1986年的长江漂流是一个发端。那一次举国轰动,使
一些人看到了
玩这种事蕴藏的效益。第二年就在全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漂流热,那
是一场疯狂的
比赛,似乎谁赌一把命都可以就此玩成“民族英雄”或“青年榜样”。
后来某位
官场大老觉得全国人要么玩水要么看玩水太不务正业,一个禁令,全
国江河立刻重
归平静。那种漂流为的是什么,不是足以说明。类似的事情以后一直
未断,商业性
也越来越强──运做媒体、策划广告、游说企业……各种弄虚作假、
胡编乱造充斥
其中,越来越遭到反感。
我所说的“人在路上”,基本特徵就是求的不是“上路”本身,
而是路能达到
的目标。不过广义的“人在路上”没有贬义。借“上路”搞哗众取宠
的毕竟只是少
数,而为了到达目标才上路本属正常,无可指摘。大量科学考察、文
化研究、新闻
报导、收集素材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才上路。所有为目标上路
的,都属于这
种“人在路上”。 旅游上路本该是纯粹出于兴趣,却也在今天被相
当多的人搞成
是为目标。“景点旅游”是典型──目标在景点,路上就睡觉,站到
景点前拍张照
片,旅游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不过是用照片代替往景点上刻画“××
×到此一游”,
只是证明自己到过“××名胜古迹”而已。商业时代的文化使旅游异
化。即使正在
走红的“探险旅游”,沾上商业味道,目的也就变成了追求时髦与炫
耀。
⊙ 心在路上
1984年,我独自乘筏从黄河源头漂流到甘肃玛曲,前后两个多月,
漂了1200多
公里。当时还没有兴起“漂流热”。 对我的漂流,不仅别人不理解,
连我自己也
有迷惑。为什么要漂流?我挖空心思寻找回答:写书,拍照片,锻炼
自己,了解民
族……可是每当郑重其事地回答别人,心里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说
得嗑嗑巴巴,
象在撒谎。后来再遇到人问,我就乾脆回答一个字:“玩!”“玩”
似乎没正经,
其实更接近真实。促使我走上黄河路的,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外在事
物,而是潜藏
在心里看不见摸不着却在烧灼的审美追求。那种为审美的“上路”所
求不是目标,
而在路上的过程,那就是“心在路上”。 农村常见这样的现象,如
果一只羊在陡
峭山崖上卡住了腿,羊的主人绝对敢冒危险攀上山崖把羊救下来。可
如果不是因为
这类原因,村前房后那些峻美的山峰,祖祖辈辈都不会有人想着攀登。
只为站上峰
顶,在那方寸之地呆上一刻,肯定精神有病。然而当一位登山家解释
他为何要把一
生都用在往山顶爬时,他只说了一句:“因为她在那儿!”今天的人
类生活在一个
远比过去安全富裕的环境,这一方面是极大的幸运,另一方面又不能
不说是一种损
失,因为没有了战争、革命、暴力或苦难一类的事物,人类审美追求
中对英雄、崇
高、征服、胜利、悲壮和激情一类的渴望就失去寄托,难以进入人生
的审美体验。
而那本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只要在审美追求的路上走下去,就不
可能不去追寻
那种境界,于是登山、探险、漂流等就成了替代,这也就是“勇敢者
运动”为什么
能在当代风行世界并成为时代特色的原因。
美是什么?理论上从没争论清楚过。然而又有谁心里不懂什么是
美呢?要说美
对人有什么价值,最简单的就是想一想当你将离开人世时还能剩下什
么?名利权势
皆是过眼烟云,红灯绿酒男欢女爱也都如梦飘逝,那时还能陪伴你的,
唯有留在脑
海里的一些景象,以及随那景象在心中涌动的意境。那是什么?就是
在你生命中经
历过并且感动过你的美。
美当然不一定非到“路上”找。然而不能否认,囿于一地能得到
的美,肯定少
于变换万水千山得到的美;在轻松舒适中体验到的美,也肯定不如付
出艰苦代价感
受到的美。这就是为什么追求审美体验的人往往要上路。我认识一位
法国老人,他
以近八十的高龄数进西藏,专捡那些最艰苦的地方跑。他用所学不多
的一点中文解
释他对西藏的神往,他说:“西藏是我的病!”中国人不这么说话,
可这话比用标
准中文说得更传神。凡是热爱西藏的人都能理解,西藏的确是一种
“病”,让人上
瘾,离开一段时间,就会在幻觉中看到和听到它,即使梦中也不能逃
脱。
最难忘的美在哪──是在对想象力的超越中。事先就能想象的东
西只会令人索
然无味。我们被人造的城市和物品包围,还有什么不能事先想象?即
便是从未去过
的城市,也是大同小异。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使人的想象力永远见
绌。尽管我多
次去西藏,每次仍然能从那里得到想象力被超越的惊喜。即使去得再
多,我相信那
惊喜也不会穷尽。
我在路上时,常会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碰到西方人。他们或骑自行
车穿行大漠,
或负背包行走高原,钻密林,访古寨,一游就是几个月。对西方青年,
“在路上”
几乎是必修的人生课。他们先以流浪方式走遍世界,然后才工作、
成家,去过
中产阶级的日子。有人会说我们和西方人条件不一样。的确,我们有
更多现实的难
题。很多人都有过上路冲动,为什么只能感叹却不动身?说起来都有
一大堆理由,
工作、时间、钱、各种事务……针对每个具体问题,好像都能成立。
然而放到人生
的大标尺上衡量,就显得过于渺小。回顾一下你的过去,我相信你不
会因为哪次为
玩耽误了工作后悔,后悔的一定是为工作耽误了玩和人生体验。钱也
是一样,一时
论肯定有很多理由需要节俭,到头却会发现为省钱没听从内心召唤,
是对人生最大
的浪费。
今日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个个在自身领域知识精深。然而仅
擅长专业只能
算个社会零件,不是完整的人。上帝给了人眼睛,就应该把大千世界
看个够;上帝
给了人肩膀,就应该背负行囊和帐篷;有双手就该去攀登;有两腿就
该去走遍万水
千山……否则,说轻了你是对不起上帝,说重了你就是白活一场!
⊙ 神在路上
记得早年看书写到一只名叫乔纳森的海鸥,他不屑混迹于鸥群争
食轮船抛下的
垃圾,他只喜欢飞。他活着不是为吃而是为飞。为此他遭到同类的耻
笑和敌视,被
赶出鸥群。从此他孤独地飞翔,直飞到翅膀都变成透明的境界。后来
他师从一位得
道多年的老海鸥,却发现还有另一种飞法──身体不动,只通过神游
就能在瞬间到
达宇宙任何一点!
这就是“神在路上”。 当“在路上”成为了人的整体生活方式,
“上路”就
不一定非是有形的了。
所谓“神在路上”,根本是在把自由做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当今
社会把眼光都
盯在金钱、权势和名利上,谁去追求自由,就会像乔纳森那样被视为
异类。在这样
的氛围中,自由往往以“嬉皮”方式表达不奇怪──放荡不羁、标新
立异,随心所
欲,特立独行,要么早早脱离体制,甘当“无业盲流”,要么三天打
鱼两天晒网,
既不领导人也不被领导,更不为五斗米去折腰……在不自由的环境中,
自由的体现
只能是叛逆。
人生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多数人却难以回答。
那些被主流
标准称许的“上进者”看似鼓满风帆、激流勇进,其实他们的人生航
船既没舵也没
锚,不过是被潮流席卷。人不知道要什么的时候,表现往往却是什么
都想要,唯一
找不到自己。我把以功利追求为生活目标的人称为“物质人”,把以
审美追求为生
活目标的人称为“精神人”。 随着文明演进,原本为物质生命(肉
体)服务的精
神,越来越成为人生目的,其表现就是“物质人”转变成“精神人”。
“神在路
上”是“精神人”的生活方式。 他们从不为社会标准和他人眼色活,
只听从自己
的心灵。
在我看,“神在路上”有一个非常宝贵之处,就是可以把人生过
程与结果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以往过程和结果常被置于对立。前面所说的“人在路
上”和“心在
路上”也是一个求结果,一个求过程。然而单求结果或单求过程都不
足以支撑人生。
只求过程的美好躲不过一个疑问:既然只有眼前瞬间才是真实的,
过去的就只
剩下记忆,假如你也能记住一个梦,那和过去了的过程有什么区别?
二者都是你脑
中的记忆,完全相同,过程和梦就这样划上了等号,“人生如梦”的
感叹正是由此
而生。
于是人就去求结果,似乎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如梦人生就
变为有形,不
再是梦。然而在永恒面前,一切结果也同样可以被看作过程,因为它
们最终也一定
化为乌有。从这个意义上,结果不过比过程保留时间长一些,因此一
样是过程。那
么长过程和短过程有什么不同呢?放在无穷大的分母(永恒)上,不
都一样等于
“0 ”?
所以照样也是梦。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颠覆我们人生的追问呢?
艺术可以给我们启迪。在所有的事物中,把过程和结果结合得最
好的就是艺术。
进行艺术创作是过程,可以体会过程的一切美好,而创作又产生
结果,即艺术
品,给自己也给他人以欣赏。从审美角度看,就是既有过程的审美,
又有结果的审
美。
这样的过程和结果相辅相成,完全和谐。
那么,能不能把人生当成一种艺术创造呢?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
创造的过程,
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就是人本身。艺术家用没有生命的材料可以创造艺
术与艺术品,
一个人用一生的生命与心血,难道不能创造更高的艺术和艺术品吗?
这里说的艺术
绝非指完美和完人,就像即使是乞丐在舞台上也能被塑造为不朽角色
一样。人类其
实从不缺乏这样的艺术,尽管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或她)的人
生是在进行艺
术创作,也没有意识到他(或她)自身就是艺术品,然而我们之所以
能在生活中产
生热爱与感动,不就是因为周围存在着艺术的人生和艺术的人吗?
“神在路上”就是这样一种人生艺术。人生成为艺术,过程的行
为者和感受者
就是结果(人)本身,而结果(人)又产生于以往的过程。过程和结
果就这样地合
为一体。这种人生,意义是在审美框架中衡量,而审美源自人内心,
人生意义就不
再需要寄托于客观永恒,连死亡也不成为困扰,因为那不过是人生艺
术和艺术品的
最后完成,也就是“神在路上”最后到达的终点。
(C)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的境界
转贴传播请保持文章完整并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系信箱│留言飞语
《自由人心路》前言:人生在路
----------------------------------------------------------------
-----
王力雄
编这个文集,首先要想的是打算给读者看什么。重读我写过的文
字,既无法以
内容分类,又无法以形式分类。我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写出来的文
章可以按照专
业一以贯之,我又不是某一种文体的专家,作品可以按小说、杂文之
类的形式编在
一起。我所写的,从内容到形式五花八门,让谁来编都会犯难。
不过,这种杂乱本身倒也可以成为一个特点,有别于以某一种专
家或某一种作
家面貌所出的文集,因为我本人从来就不是某一种专家或作家,我所
希望的,只是
做一个自由人,迄今能被我视为自己人生成功之处的,也就是我一直
在追求着成为
自由人的理想。而这些既不是专家也不是作家的作品,其风马牛不相
及的特点,正
是这种自由的一种表现。
世俗人生无外乎四种追求:钱、权、名,还有一个是自由。当前
这个时代,前
三者的诱惑遍布我们周围,我也曾陷于其中,并且似乎也曾运星高照。
然而我更珍
视的是自由。我一度想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能够照样得到前三者。但是
生活用它独特
的语言告诉我,钱、权、名三者可以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唯有自由
和它们是非此
即彼,只能要一头。因为你一旦卷进钱、权、名的漩涡,就会成为它
们的奴隶。当
了奴隶,又谈何自由?
我选择了自由。“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诗中所
指的“二者”
是生命和爱情,比起生命与爱情,钱、权、名当然更算不了什么。
然而人并不是做出这种选择就能自由了。所谓“人生而自由”只
是一种理念,
与其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不如说人是生而不自由的。获得自由要付代
价,要锲而不
舍地追求,要舍得放弃功利,要善于抵挡诱惑,要敢于说不,还要学
会在诸多限制
中游刃有余的技巧。自由并不容易。
这个集子不是论述如何获得自由,自由不能靠论述去认识和获得,
只能在生命
的实践中去追求和体验。我并不主张人人都去追求自由。钱、权、名
也是不错的目
标。只是人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个基本问题──“你到底要什么?”假
如你即使得到
了钱、权、名,却照样感觉索然无味,那就说明在你内心深处,一定
还有另外的需
求。这样的人是不少的。
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自由人
生。读书指人
的精神自由,行路则指人的身体自由。作为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
其实只有精神
和身体二者是你的真实,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善待这二者,给它们最
大的自由,才
是善待你自己,才是真正地享受人生。
当然,具体到读书和行路的量,对今天而言应该比古人做一些调
整。过去的万
卷指的是线装书,一大摞也就是今天的一本,而那时的万里路都是用
脚走的,走一
年不如今天飞一小时,所以我改为“读千本书,行百万里路”。 除
此而外,我还
想再加上一句──“写几本书”。 能够过这样读书、行路和写作的
一生,我就是
很满意了。
这本集子,就是我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写下的一点所思所想。
人生在路(代序)
今天,从洲际喷气机到四通八达的火车到公路网,到处是上路的
人流。古代地
域封闭,经济自足,人不太用往外跑。今天经济一体化了,人的职业
和谋生使人必
须经常走动。不过这种为经济上路和古人的封闭没有多少区别,如果
不出门照样有
好收入,多数人就会宁愿留在家里。
但是还有另一类人,明明可以挺舒服地呆在家里,却非要满世界
跑,去自找苦
吃。古人中有徐霞客和“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在今天则成了一种
时代特色和文
化现象。
评价这一现象不太容易。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领域都免不了功
利因素渗透,
因而变得复杂。为了清晰,我把这种现象分成三个层次──“人在路
上”、“心在
路上”、“神在路上”。 现实中三个层次不是截然区分,因为即使
在同一人身上,
不同层次也可能并存。
⊙ 人在路上
“人在路上”比较直观,也最混杂。例如有一种“上路”表面看
了不得──徒
步走遍哪,摇轮椅到达哪,横贯丝绸之路,环绕国境线,游万里海疆
……
且总是号称一些宏大目标──“为国争光”、“迎接回归”、
“申办××”等
等。
然而揭开冠冕堂皇的盖子,下面充塞的却常是满目争名夺利和贪
欲横流,比那
些为经济目标的上路功利心还要重得多。
在这方面,1986年的长江漂流是一个发端。那一次举国轰动,使
一些人看到了
玩这种事蕴藏的效益。第二年就在全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漂流热,那
是一场疯狂的
比赛,似乎谁赌一把命都可以就此玩成“民族英雄”或“青年榜样”。
后来某位
官场大老觉得全国人要么玩水要么看玩水太不务正业,一个禁令,全
国江河立刻重
归平静。那种漂流为的是什么,不是足以说明。类似的事情以后一直
未断,商业性
也越来越强──运做媒体、策划广告、游说企业……各种弄虚作假、
胡编乱造充斥
其中,越来越遭到反感。
我所说的“人在路上”,基本特徵就是求的不是“上路”本身,
而是路能达到
的目标。不过广义的“人在路上”没有贬义。借“上路”搞哗众取宠
的毕竟只是少
数,而为了到达目标才上路本属正常,无可指摘。大量科学考察、文
化研究、新闻
报导、收集素材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才上路。所有为目标上路
的,都属于这
种“人在路上”。 旅游上路本该是纯粹出于兴趣,却也在今天被相
当多的人搞成
是为目标。“景点旅游”是典型──目标在景点,路上就睡觉,站到
景点前拍张照
片,旅游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不过是用照片代替往景点上刻画“××
×到此一游”,
只是证明自己到过“××名胜古迹”而已。商业时代的文化使旅游异
化。即使正在
走红的“探险旅游”,沾上商业味道,目的也就变成了追求时髦与炫
耀。
⊙ 心在路上
1984年,我独自乘筏从黄河源头漂流到甘肃玛曲,前后两个多月,
漂了1200多
公里。当时还没有兴起“漂流热”。 对我的漂流,不仅别人不理解,
连我自己也
有迷惑。为什么要漂流?我挖空心思寻找回答:写书,拍照片,锻炼
自己,了解民
族……可是每当郑重其事地回答别人,心里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说
得嗑嗑巴巴,
象在撒谎。后来再遇到人问,我就乾脆回答一个字:“玩!”“玩”
似乎没正经,
其实更接近真实。促使我走上黄河路的,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外在事
物,而是潜藏
在心里看不见摸不着却在烧灼的审美追求。那种为审美的“上路”所
求不是目标,
而在路上的过程,那就是“心在路上”。 农村常见这样的现象,如
果一只羊在陡
峭山崖上卡住了腿,羊的主人绝对敢冒危险攀上山崖把羊救下来。可
如果不是因为
这类原因,村前房后那些峻美的山峰,祖祖辈辈都不会有人想着攀登。
只为站上峰
顶,在那方寸之地呆上一刻,肯定精神有病。然而当一位登山家解释
他为何要把一
生都用在往山顶爬时,他只说了一句:“因为她在那儿!”今天的人
类生活在一个
远比过去安全富裕的环境,这一方面是极大的幸运,另一方面又不能
不说是一种损
失,因为没有了战争、革命、暴力或苦难一类的事物,人类审美追求
中对英雄、崇
高、征服、胜利、悲壮和激情一类的渴望就失去寄托,难以进入人生
的审美体验。
而那本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只要在审美追求的路上走下去,就不
可能不去追寻
那种境界,于是登山、探险、漂流等就成了替代,这也就是“勇敢者
运动”为什么
能在当代风行世界并成为时代特色的原因。
美是什么?理论上从没争论清楚过。然而又有谁心里不懂什么是
美呢?要说美
对人有什么价值,最简单的就是想一想当你将离开人世时还能剩下什
么?名利权势
皆是过眼烟云,红灯绿酒男欢女爱也都如梦飘逝,那时还能陪伴你的,
唯有留在脑
海里的一些景象,以及随那景象在心中涌动的意境。那是什么?就是
在你生命中经
历过并且感动过你的美。
美当然不一定非到“路上”找。然而不能否认,囿于一地能得到
的美,肯定少
于变换万水千山得到的美;在轻松舒适中体验到的美,也肯定不如付
出艰苦代价感
受到的美。这就是为什么追求审美体验的人往往要上路。我认识一位
法国老人,他
以近八十的高龄数进西藏,专捡那些最艰苦的地方跑。他用所学不多
的一点中文解
释他对西藏的神往,他说:“西藏是我的病!”中国人不这么说话,
可这话比用标
准中文说得更传神。凡是热爱西藏的人都能理解,西藏的确是一种
“病”,让人上
瘾,离开一段时间,就会在幻觉中看到和听到它,即使梦中也不能逃
脱。
最难忘的美在哪──是在对想象力的超越中。事先就能想象的东
西只会令人索
然无味。我们被人造的城市和物品包围,还有什么不能事先想象?即
便是从未去过
的城市,也是大同小异。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使人的想象力永远见
绌。尽管我多
次去西藏,每次仍然能从那里得到想象力被超越的惊喜。即使去得再
多,我相信那
惊喜也不会穷尽。
我在路上时,常会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碰到西方人。他们或骑自行
车穿行大漠,
或负背包行走高原,钻密林,访古寨,一游就是几个月。对西方青年,
“在路上”
几乎是必修的人生课。他们先以流浪方式走遍世界,然后才工作、
成家,去过
中产阶级的日子。有人会说我们和西方人条件不一样。的确,我们有
更多现实的难
题。很多人都有过上路冲动,为什么只能感叹却不动身?说起来都有
一大堆理由,
工作、时间、钱、各种事务……针对每个具体问题,好像都能成立。
然而放到人生
的大标尺上衡量,就显得过于渺小。回顾一下你的过去,我相信你不
会因为哪次为
玩耽误了工作后悔,后悔的一定是为工作耽误了玩和人生体验。钱也
是一样,一时
论肯定有很多理由需要节俭,到头却会发现为省钱没听从内心召唤,
是对人生最大
的浪费。
今日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个个在自身领域知识精深。然而仅
擅长专业只能
算个社会零件,不是完整的人。上帝给了人眼睛,就应该把大千世界
看个够;上帝
给了人肩膀,就应该背负行囊和帐篷;有双手就该去攀登;有两腿就
该去走遍万水
千山……否则,说轻了你是对不起上帝,说重了你就是白活一场!
⊙ 神在路上
记得早年看书写到一只名叫乔纳森的海鸥,他不屑混迹于鸥群争
食轮船抛下的
垃圾,他只喜欢飞。他活着不是为吃而是为飞。为此他遭到同类的耻
笑和敌视,被
赶出鸥群。从此他孤独地飞翔,直飞到翅膀都变成透明的境界。后来
他师从一位得
道多年的老海鸥,却发现还有另一种飞法──身体不动,只通过神游
就能在瞬间到
达宇宙任何一点!
这就是“神在路上”。 当“在路上”成为了人的整体生活方式,
“上路”就
不一定非是有形的了。
所谓“神在路上”,根本是在把自由做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当今
社会把眼光都
盯在金钱、权势和名利上,谁去追求自由,就会像乔纳森那样被视为
异类。在这样
的氛围中,自由往往以“嬉皮”方式表达不奇怪──放荡不羁、标新
立异,随心所
欲,特立独行,要么早早脱离体制,甘当“无业盲流”,要么三天打
鱼两天晒网,
既不领导人也不被领导,更不为五斗米去折腰……在不自由的环境中,
自由的体现
只能是叛逆。
人生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多数人却难以回答。
那些被主流
标准称许的“上进者”看似鼓满风帆、激流勇进,其实他们的人生航
船既没舵也没
锚,不过是被潮流席卷。人不知道要什么的时候,表现往往却是什么
都想要,唯一
找不到自己。我把以功利追求为生活目标的人称为“物质人”,把以
审美追求为生
活目标的人称为“精神人”。 随着文明演进,原本为物质生命(肉
体)服务的精
神,越来越成为人生目的,其表现就是“物质人”转变成“精神人”。
“神在路
上”是“精神人”的生活方式。 他们从不为社会标准和他人眼色活,
只听从自己
的心灵。
在我看,“神在路上”有一个非常宝贵之处,就是可以把人生过
程与结果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以往过程和结果常被置于对立。前面所说的“人在路
上”和“心在
路上”也是一个求结果,一个求过程。然而单求结果或单求过程都不
足以支撑人生。
只求过程的美好躲不过一个疑问:既然只有眼前瞬间才是真实的,
过去的就只
剩下记忆,假如你也能记住一个梦,那和过去了的过程有什么区别?
二者都是你脑
中的记忆,完全相同,过程和梦就这样划上了等号,“人生如梦”的
感叹正是由此
而生。
于是人就去求结果,似乎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如梦人生就
变为有形,不
再是梦。然而在永恒面前,一切结果也同样可以被看作过程,因为它
们最终也一定
化为乌有。从这个意义上,结果不过比过程保留时间长一些,因此一
样是过程。那
么长过程和短过程有什么不同呢?放在无穷大的分母(永恒)上,不
都一样等于
“0 ”?
所以照样也是梦。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颠覆我们人生的追问呢?
艺术可以给我们启迪。在所有的事物中,把过程和结果结合得最
好的就是艺术。
进行艺术创作是过程,可以体会过程的一切美好,而创作又产生
结果,即艺术
品,给自己也给他人以欣赏。从审美角度看,就是既有过程的审美,
又有结果的审
美。
这样的过程和结果相辅相成,完全和谐。
那么,能不能把人生当成一种艺术创造呢?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
创造的过程,
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就是人本身。艺术家用没有生命的材料可以创造艺
术与艺术品,
一个人用一生的生命与心血,难道不能创造更高的艺术和艺术品吗?
这里说的艺术
绝非指完美和完人,就像即使是乞丐在舞台上也能被塑造为不朽角色
一样。人类其
实从不缺乏这样的艺术,尽管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或她)的人
生是在进行艺
术创作,也没有意识到他(或她)自身就是艺术品,然而我们之所以
能在生活中产
生热爱与感动,不就是因为周围存在着艺术的人生和艺术的人吗?
“神在路上”就是这样一种人生艺术。人生成为艺术,过程的行
为者和感受者
就是结果(人)本身,而结果(人)又产生于以往的过程。过程和结
果就这样地合
为一体。这种人生,意义是在审美框架中衡量,而审美源自人内心,
人生意义就不
再需要寄托于客观永恒,连死亡也不成为困扰,因为那不过是人生艺
术和艺术品的
最后完成,也就是“神在路上”最后到达的终点。
(C)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的境界
转贴传播请保持文章完整并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