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留声机》编辑部对王西麟的采访
《留声机》:你已经创作了五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七部交响曲,这在当代的中国作曲界并不多见,请介绍一下你的创作道路。
王西麟:我大概讲述一下创作七部交响曲的历程。《第一交响曲》是1962年写的,是我从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那时我决心要写一部悲剧性的作品。我青年时代对孙中山、鲁迅、方志敏、瞿秋白及俄罗斯革命者很崇敬,是青年时代理想主义的精神表现吧。第一乐章由悲壮的号召跌落在荒漠中开始了主人翁在艰难中的奋进博击,是刚毅有力挺拔倔强的奋进主题,第二乐章悲剧性的慢板,集中表现苦难、艰苦岁月。经过中部明亮的想往之后,动力性的再现暴发出巨大的悲剧性的高潮。第三乐章,由不屈不撓的号角声进入了铿镪有力、坚忍不拔的快板,音乐如同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乐章的中间部分跌入低谷,在低音拨弦的背景下,悠长、低沉而韧性的旋律好像在沉沉黑暗无边的泥泞中仿偟、寻觅、跋涉,又一步步走向壮大光明。
我的这部作品有俄罗斯乐派影响。我很重视这部《第一交响乐》,因为其最大的意义有三个:第一,是个人奋斗的主题,而不是当时的政治主导思想的集体主题,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第二,把大量吸收和融化了的秦腔的音乐因素,进行了交响性戏剧性的处理,突出了矛盾冲突。如第一乐章高潮中的圆号和小号悲愤的交响性的呼号和对答,尾声的散板独白式的大管独奏的宣叙调,尤其在第三乐章中把秦腔的胡琴间奏的音乐语言,作了交响性的改变而表现了硝烟弥漫、短兵衔接、殊死搏斗、激烈鏖战而又曙光在望的场面,所以罗忠熔说:“虽然37年后才得到首演,却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充满新意”。第三个意义是,作品的无标题的创作思维。朱践耳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第一交响曲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交响乐创作的无标题思维是50-60年代几乎所有当时的创作都没有做到的。”
这部作品是我的起步之作,被有人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人类命运关注的交响乐作品。还有,这部作完成于1963年夏,早于1964年起步的不久后成为文革中的样板舞剧的“红色娘子军”一年。但是一直到1999年才得以首演。我很感谢指挥谭利华和北交。所以,当时罗忠熔在座谈会上说“要向谭利华和北交致敬啊!“
文革后创作的《第二交响曲》是有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的背景,也很强调悲剧性。但那时是1979年写的,我的技术和语言都是文革前的,都还很传统,很幼稚。但是到《第三交响曲》就不一样了,这时我才真正进入了现代音乐的领域。创作《第三交响曲》的想法最初产生于文革期间的1968年,那时我早就被下放在山西了,在那段痛苦的岁月里,我们被专政的一行人,被押解到农村去被沿村批斗。在徒步跋涉的长途行军中,我感到自己是个囚徒,是个政治犯,还很有些悲壮的感觉。这时候我就有了写一部交响曲,要说出这些的的念头。但是我做不到。文革后回到北京,我早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出。为了这部交响曲,我前后准备了十几年,一方面我学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技术,另一方面也不断的对曾经经历的那些几代人的苦难做着深深地积累。我的悲剧思想和音块技术、简约派技术相结合,就形成了《第三交响曲》,它让我在自己的作曲道路上从此进入了先锋派。《第三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长达62分钟的交响曲,气魄很大,评价也非常好,出版了总谱附有录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留声机》:听说2004年《第三交响曲》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王西麟:是的。《第三交响曲》之后很多人问我:“你的音乐为什么全是悲剧的,一点亮光都没有,你看到希望了吗?”这使我开始思考“希望在哪里?”我不能给听众廉价的许诺,制造一种空虚的、渺茫的、没有希望的希望,这是欺骗。我必须自己思考有没有希望。好多年后,慢慢的,也就是在写《第四交响曲》之前,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群孩子从幼儿园里冲出来,啊!有新生命就有希望——这句话不是从书里来的,是我自己找到的答案。但是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要对历史进行严肃的反思!于是1999年我开始写《第四交响曲》,一共写了不到两个月,很紧张也很顺利。我在作品最后不但写了希望,尤其是还写了黑暗和罪恶并没有死去!要大声疾呼敲响警钟唤起人们警觉!另外,我把从童少年时代起又在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加深印象的地方戏,像秦腔、蒲剧,和我落难所在的山西上党梆子里的元素,用到了《第四交响曲》中。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些,现在我年纪大了,地方戏曲越来越多的好想成为我自己的母语了!也越来越深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宝贵财富。所以《第四交响曲》有深刻的民族性。同时我每写一部新作品前,都要研究一批国际大师的作品来不断学习西方的先锋派技术,并把他们真正彻底的解剖,学到手,才能融化、改造。我从周文中先生的作品《渔歌》里得到这样的启示,它结合的是极端前卫的法国作曲家瓦莱斯和中国的古琴。我认为这就像是桃树和梨树的嫁接,长出来的却是新的品种。
《留声机》:今年6月在意大利演出了《第六》,反响很强烈啊!
王西麟:是的。演出后的晚宴上一位意大利艺术家说:“你的作品里有三个人:一个是大愤怒的人,一个是有大爱心的人,还有一个是有大怀疑的人。”他们的评论也很幽默啊!今年5月24日,《第四》还演过一次,这次是谭利华和北交比意大利乐团还演奏的好!
《留声机》:听说你的《第五交响曲》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吗?
王西麟:是的。2001年是鲁迅诞辰120周年。我写了半个月就完成了。但是和文学界的朋友们一起奋斗了一年还是没能演奏。这是为22件弦乐演奏的作品,2006年才首演。这也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很感人。但是我追求的艺术性也要很高,要把22件弦乐的每个声部都要发挥到极致!我把音块和旋律灵活的结合起来,把音块时而集中,时而又分散,所以朱践耳先生在上海看了这部作品的音乐会电视转播后说:“一开始的音块,新颖之气扑面而来!”黄晓和先生写了文章,说《第五交响曲》是一部用室内乐队演奏的充满矛盾冲突的交响曲。这个录音我在2007年带到德国分别被邀请到并几位教授家做客请他们听,他们都评价很高!而且最后都不约而同的说:“演奏也很好!”
《留声机》:你的《第六交响曲》是有标题的吗?也是悲剧性的吗?
王西麟:是有标题,但不是悲剧性的。是谭利华和北京交响乐团2003年委约我写的。这就说到2008北京奥运。我坚持认为奥运精神不能被歪曲,不能被任何别的功利因素利用。我想:最早的也是真正的奥运精神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种族的平等的竞赛,是最大的民主精神。我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来建立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和人文精神的。所以我用“生命的歌”为标题。三个乐章也各有标题:从远古洪荒的混沌宇宙的《生命之源》为深厚有力的慢板的第一乐章;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快板的《生命之搏》,其中用了京剧锣鼓“急急风”,为第二乐章;和铿锵有力熊熊燃烧而又通俗易懂的快板的第三乐章《生命之火》。三个乐章不间断演奏,全作36分钟。这作品2004和2006各演了一次,第二次的演奏经过跟多的排练,效果好了一大块。
《留声机》:你的《第七交响曲》是那年写的?
王西麟:2007年三月我收到委约,化了三个月完成的。《第七交响曲》是为了我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80年校庆,为80人的合唱队和大钢琴,大交响乐团而作,汤沐海指挥。上音校训是“和毅庄诚”,我把它写进没有歌词的合唱中去。这个作品我下了大功夫,给上海音乐学院写交响曲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因为那是我的母校,更是专家云集的地方,对我压力很大,我一定要好好做。我分为《历史回顾》《战乱浩劫》《生机勃发》《和毅庄诚》的四个部分,但这不是乐章也不是小标题,全作27分钟连贯演奏,尤其是《战乱浩劫》的部分,我写得最下功夫,最有创新。我必须坚持做到一部真正的交响曲的分量。但是因为演出的音乐会时间太挤,最重要的校庆音乐会只有一场,上海市的领到全班人马和朱镕基、郝建秀都到了。我的作品是压轴节目,只能演了11分钟的音乐,把中间删去了17分钟的音乐,《浩劫》刚刚露头,就被跳到第四段《和毅庄诚》,而全曲居然还衔接的很好!最后的合唱真正达到了杨立青院长要求的高唱入云!朱践耳先生连连说“压得住阵了!”演出后,从专家到一般人都说好,桑桐院长次日专门带来电话。我去财务科报账时,连会计们都赞不绝口,哈哈!真是没想到!
《留声机》:除了交响曲之外,您一定还写了别的作品吧?
王西麟:我的主要创作还有交响合唱《壁画三首——海的传奇》,这部作品是为1998年福州建城2200年纪念而作,获了2004年全国交响乐大型作品一等奖。这部作品的三个乐章合唱都没有唱词,我是把劳动号子声、海螺声、打夯声、战斗呐喊声、炮火声、哭泣声等等,都做成音块来表现。它的意义,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合唱史上的一次突破。而我的最重要的想法,就是想通过对1886年在福建闽江海口的中法海战,中国舰队在半小时内一炮未发而全军覆没的国耻的悲壮而强烈的回顾,来对抗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商业文化,这一点我做到了!另外我还有一部创作于1997年的如今十年仍未演出的合唱作品《国殇》,用屈原的《九歌-国殇》为全部歌词而写,这是歌颂战争中全军覆灭的失败一方的英雄,我从童年就很敬佩屈原的精神,希望明年能演出吧。
《留声机》你创作过具有浪漫气质或有幻想性的作品吗?
王西麟:也有啊!改革以后这几年写过一些,比如说200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就非常热情洋溢,奔放而明朗。早期的1963年的四个乐章的《云南音诗》也很受欢迎,尤其是终曲《火把节》,从1981年获奖以来,这个7分钟的乐章几乎人人都喜欢已经演了27年了!它没有政治色彩,是纯艺术的,而且五彩缤纷。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还没有去过云南,当时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有同学从云南采风回来,我觉得那个原始的云南民族民间音乐非常好听啊!我现在还保留着1961年当时的困难时代的粗糙的纸张的民歌记录本,所以就创作了这部作品。《火把节》45岁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演了很多次了!27年来在国内几乎无团不演,但是国内演出的版税却收不回来,成了随便侵权的最大的受害牺牲品!
《留声机》你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有深刻的悲剧性,对你的创作来说,这种悲剧性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王西麟:悲剧性这个问题并非是人为的,也并不全是因为是我在文革中受的苦。17岁我从西北来到北京,那时候刚刚接触古典音乐,听了大量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第四、五、六交响曲,都很感动我。《曼弗雷德交响曲》不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的悲剧主题特别感人,我听哭了。这是我的作品悲剧性来源的启蒙。另外,我对俄国12月党人特别崇拜,而在苏联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表现革命斗争的音乐,这些音乐崇高悲壮,水平都非常高,给我感触特别深。这可以说是对理想主义的崇尚,理想主义本身就有着深刻的悲剧意义。所以对俄国音乐的尊敬以及对理想主义的崇尚,是我悲剧意识来源的一方面。而悲剧性的深化则是到了文革后,我心里有很多悲苦,我姐姐是右派加现反,我哥哥在1960年饿死了,我又读了很多文革的和反右的,胡风们的回忆录,深深使我思考历史,这之后,我的悲剧性积累变得越来越深刻。所以我学西方音乐很自然地选择那些表现人类悲剧的感动我的作品和手法和技术。比如意大利作曲家诺诺,匈牙利作曲家库塔格,还有希腊作曲家西纳克斯,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教授YorkHoller的歌剧“大师和玛格丽特”,李盖提的“安魂曲”等作品。
《留声机》有评论把你称为“音乐化的鲁迅”,你对此如何看?
王西麟:我非常感谢人家这么评价我,但我还不够,我不过是崇尚和追随鲁迅精神、屈原精神而已。
《留声机》谈一谈你在音乐之外的生活。
王西麟:我不在音乐学院,也没有教学生,接触的人很少,非常孤独寂寞。于是阅读是我的主要业余爱好,并使我充实。我读了大量的反思中国的和苏联共产主义的书,这个反思阅读越深刻,进而又读到欧洲史和文艺复兴史,把来和中国对比,我的思想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楚了!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对比,使我对中国的农业文明的落后和历史的认识,有许多批判性的发现。我深感自己的教育极不系统要大大补课,这些就成为我的创作的日益深厚的人文背景。第二,更重要的是研究新的音乐技术——我从德国带回很多国外的新音乐资料,这对我的创作帮助很大,我在不断地努力学新技术来提高和改变自己,我还有十元钱好花,想在我一生的最后十年还能再上一层楼。——第三是写我的回忆录和对历史的反思和批评的看法,我有许多反思的看法,我感到历史在不断的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和教训而不为人知。我的文章很难发表,而且我的力量很小,但是这是我的一大事业。
访谈Interview2008.10.25-30 北京
第一次王西麟家中 第二次《留声机》编辑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留声机》:你已经创作了五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七部交响曲,这在当代的中国作曲界并不多见,请介绍一下你的创作道路。
王西麟:我大概讲述一下创作七部交响曲的历程。《第一交响曲》是1962年写的,是我从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那时我决心要写一部悲剧性的作品。我青年时代对孙中山、鲁迅、方志敏、瞿秋白及俄罗斯革命者很崇敬,是青年时代理想主义的精神表现吧。第一乐章由悲壮的号召跌落在荒漠中开始了主人翁在艰难中的奋进博击,是刚毅有力挺拔倔强的奋进主题,第二乐章悲剧性的慢板,集中表现苦难、艰苦岁月。经过中部明亮的想往之后,动力性的再现暴发出巨大的悲剧性的高潮。第三乐章,由不屈不撓的号角声进入了铿镪有力、坚忍不拔的快板,音乐如同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乐章的中间部分跌入低谷,在低音拨弦的背景下,悠长、低沉而韧性的旋律好像在沉沉黑暗无边的泥泞中仿偟、寻觅、跋涉,又一步步走向壮大光明。
我的这部作品有俄罗斯乐派影响。我很重视这部《第一交响乐》,因为其最大的意义有三个:第一,是个人奋斗的主题,而不是当时的政治主导思想的集体主题,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第二,把大量吸收和融化了的秦腔的音乐因素,进行了交响性戏剧性的处理,突出了矛盾冲突。如第一乐章高潮中的圆号和小号悲愤的交响性的呼号和对答,尾声的散板独白式的大管独奏的宣叙调,尤其在第三乐章中把秦腔的胡琴间奏的音乐语言,作了交响性的改变而表现了硝烟弥漫、短兵衔接、殊死搏斗、激烈鏖战而又曙光在望的场面,所以罗忠熔说:“虽然37年后才得到首演,却不但毫不逊色而且充满新意”。第三个意义是,作品的无标题的创作思维。朱践耳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第一交响曲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交响乐创作的无标题思维是50-60年代几乎所有当时的创作都没有做到的。”
这部作品是我的起步之作,被有人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人类命运关注的交响乐作品。还有,这部作完成于1963年夏,早于1964年起步的不久后成为文革中的样板舞剧的“红色娘子军”一年。但是一直到1999年才得以首演。我很感谢指挥谭利华和北交。所以,当时罗忠熔在座谈会上说“要向谭利华和北交致敬啊!“
文革后创作的《第二交响曲》是有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的背景,也很强调悲剧性。但那时是1979年写的,我的技术和语言都是文革前的,都还很传统,很幼稚。但是到《第三交响曲》就不一样了,这时我才真正进入了现代音乐的领域。创作《第三交响曲》的想法最初产生于文革期间的1968年,那时我早就被下放在山西了,在那段痛苦的岁月里,我们被专政的一行人,被押解到农村去被沿村批斗。在徒步跋涉的长途行军中,我感到自己是个囚徒,是个政治犯,还很有些悲壮的感觉。这时候我就有了写一部交响曲,要说出这些的的念头。但是我做不到。文革后回到北京,我早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出。为了这部交响曲,我前后准备了十几年,一方面我学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技术,另一方面也不断的对曾经经历的那些几代人的苦难做着深深地积累。我的悲剧思想和音块技术、简约派技术相结合,就形成了《第三交响曲》,它让我在自己的作曲道路上从此进入了先锋派。《第三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长达62分钟的交响曲,气魄很大,评价也非常好,出版了总谱附有录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留声机》:听说2004年《第三交响曲》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王西麟:是的。《第三交响曲》之后很多人问我:“你的音乐为什么全是悲剧的,一点亮光都没有,你看到希望了吗?”这使我开始思考“希望在哪里?”我不能给听众廉价的许诺,制造一种空虚的、渺茫的、没有希望的希望,这是欺骗。我必须自己思考有没有希望。好多年后,慢慢的,也就是在写《第四交响曲》之前,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群孩子从幼儿园里冲出来,啊!有新生命就有希望——这句话不是从书里来的,是我自己找到的答案。但是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要对历史进行严肃的反思!于是1999年我开始写《第四交响曲》,一共写了不到两个月,很紧张也很顺利。我在作品最后不但写了希望,尤其是还写了黑暗和罪恶并没有死去!要大声疾呼敲响警钟唤起人们警觉!另外,我把从童少年时代起又在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加深印象的地方戏,像秦腔、蒲剧,和我落难所在的山西上党梆子里的元素,用到了《第四交响曲》中。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些,现在我年纪大了,地方戏曲越来越多的好想成为我自己的母语了!也越来越深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宝贵财富。所以《第四交响曲》有深刻的民族性。同时我每写一部新作品前,都要研究一批国际大师的作品来不断学习西方的先锋派技术,并把他们真正彻底的解剖,学到手,才能融化、改造。我从周文中先生的作品《渔歌》里得到这样的启示,它结合的是极端前卫的法国作曲家瓦莱斯和中国的古琴。我认为这就像是桃树和梨树的嫁接,长出来的却是新的品种。
《留声机》:今年6月在意大利演出了《第六》,反响很强烈啊!
王西麟:是的。演出后的晚宴上一位意大利艺术家说:“你的作品里有三个人:一个是大愤怒的人,一个是有大爱心的人,还有一个是有大怀疑的人。”他们的评论也很幽默啊!今年5月24日,《第四》还演过一次,这次是谭利华和北交比意大利乐团还演奏的好!
《留声机》:听说你的《第五交响曲》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吗?
王西麟:是的。2001年是鲁迅诞辰120周年。我写了半个月就完成了。但是和文学界的朋友们一起奋斗了一年还是没能演奏。这是为22件弦乐演奏的作品,2006年才首演。这也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很感人。但是我追求的艺术性也要很高,要把22件弦乐的每个声部都要发挥到极致!我把音块和旋律灵活的结合起来,把音块时而集中,时而又分散,所以朱践耳先生在上海看了这部作品的音乐会电视转播后说:“一开始的音块,新颖之气扑面而来!”黄晓和先生写了文章,说《第五交响曲》是一部用室内乐队演奏的充满矛盾冲突的交响曲。这个录音我在2007年带到德国分别被邀请到并几位教授家做客请他们听,他们都评价很高!而且最后都不约而同的说:“演奏也很好!”
《留声机》:你的《第六交响曲》是有标题的吗?也是悲剧性的吗?
王西麟:是有标题,但不是悲剧性的。是谭利华和北京交响乐团2003年委约我写的。这就说到2008北京奥运。我坚持认为奥运精神不能被歪曲,不能被任何别的功利因素利用。我想:最早的也是真正的奥运精神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种族的平等的竞赛,是最大的民主精神。我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来建立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和人文精神的。所以我用“生命的歌”为标题。三个乐章也各有标题:从远古洪荒的混沌宇宙的《生命之源》为深厚有力的慢板的第一乐章;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快板的《生命之搏》,其中用了京剧锣鼓“急急风”,为第二乐章;和铿锵有力熊熊燃烧而又通俗易懂的快板的第三乐章《生命之火》。三个乐章不间断演奏,全作36分钟。这作品2004和2006各演了一次,第二次的演奏经过跟多的排练,效果好了一大块。
《留声机》:你的《第七交响曲》是那年写的?
王西麟:2007年三月我收到委约,化了三个月完成的。《第七交响曲》是为了我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80年校庆,为80人的合唱队和大钢琴,大交响乐团而作,汤沐海指挥。上音校训是“和毅庄诚”,我把它写进没有歌词的合唱中去。这个作品我下了大功夫,给上海音乐学院写交响曲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因为那是我的母校,更是专家云集的地方,对我压力很大,我一定要好好做。我分为《历史回顾》《战乱浩劫》《生机勃发》《和毅庄诚》的四个部分,但这不是乐章也不是小标题,全作27分钟连贯演奏,尤其是《战乱浩劫》的部分,我写得最下功夫,最有创新。我必须坚持做到一部真正的交响曲的分量。但是因为演出的音乐会时间太挤,最重要的校庆音乐会只有一场,上海市的领到全班人马和朱镕基、郝建秀都到了。我的作品是压轴节目,只能演了11分钟的音乐,把中间删去了17分钟的音乐,《浩劫》刚刚露头,就被跳到第四段《和毅庄诚》,而全曲居然还衔接的很好!最后的合唱真正达到了杨立青院长要求的高唱入云!朱践耳先生连连说“压得住阵了!”演出后,从专家到一般人都说好,桑桐院长次日专门带来电话。我去财务科报账时,连会计们都赞不绝口,哈哈!真是没想到!
《留声机》:除了交响曲之外,您一定还写了别的作品吧?
王西麟:我的主要创作还有交响合唱《壁画三首——海的传奇》,这部作品是为1998年福州建城2200年纪念而作,获了2004年全国交响乐大型作品一等奖。这部作品的三个乐章合唱都没有唱词,我是把劳动号子声、海螺声、打夯声、战斗呐喊声、炮火声、哭泣声等等,都做成音块来表现。它的意义,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合唱史上的一次突破。而我的最重要的想法,就是想通过对1886年在福建闽江海口的中法海战,中国舰队在半小时内一炮未发而全军覆没的国耻的悲壮而强烈的回顾,来对抗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商业文化,这一点我做到了!另外我还有一部创作于1997年的如今十年仍未演出的合唱作品《国殇》,用屈原的《九歌-国殇》为全部歌词而写,这是歌颂战争中全军覆灭的失败一方的英雄,我从童年就很敬佩屈原的精神,希望明年能演出吧。
《留声机》你创作过具有浪漫气质或有幻想性的作品吗?
王西麟:也有啊!改革以后这几年写过一些,比如说200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就非常热情洋溢,奔放而明朗。早期的1963年的四个乐章的《云南音诗》也很受欢迎,尤其是终曲《火把节》,从1981年获奖以来,这个7分钟的乐章几乎人人都喜欢已经演了27年了!它没有政治色彩,是纯艺术的,而且五彩缤纷。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还没有去过云南,当时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有同学从云南采风回来,我觉得那个原始的云南民族民间音乐非常好听啊!我现在还保留着1961年当时的困难时代的粗糙的纸张的民歌记录本,所以就创作了这部作品。《火把节》45岁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演了很多次了!27年来在国内几乎无团不演,但是国内演出的版税却收不回来,成了随便侵权的最大的受害牺牲品!
《留声机》你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有深刻的悲剧性,对你的创作来说,这种悲剧性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王西麟:悲剧性这个问题并非是人为的,也并不全是因为是我在文革中受的苦。17岁我从西北来到北京,那时候刚刚接触古典音乐,听了大量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第四、五、六交响曲,都很感动我。《曼弗雷德交响曲》不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的悲剧主题特别感人,我听哭了。这是我的作品悲剧性来源的启蒙。另外,我对俄国12月党人特别崇拜,而在苏联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表现革命斗争的音乐,这些音乐崇高悲壮,水平都非常高,给我感触特别深。这可以说是对理想主义的崇尚,理想主义本身就有着深刻的悲剧意义。所以对俄国音乐的尊敬以及对理想主义的崇尚,是我悲剧意识来源的一方面。而悲剧性的深化则是到了文革后,我心里有很多悲苦,我姐姐是右派加现反,我哥哥在1960年饿死了,我又读了很多文革的和反右的,胡风们的回忆录,深深使我思考历史,这之后,我的悲剧性积累变得越来越深刻。所以我学西方音乐很自然地选择那些表现人类悲剧的感动我的作品和手法和技术。比如意大利作曲家诺诺,匈牙利作曲家库塔格,还有希腊作曲家西纳克斯,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教授YorkHoller的歌剧“大师和玛格丽特”,李盖提的“安魂曲”等作品。
《留声机》有评论把你称为“音乐化的鲁迅”,你对此如何看?
王西麟:我非常感谢人家这么评价我,但我还不够,我不过是崇尚和追随鲁迅精神、屈原精神而已。
《留声机》谈一谈你在音乐之外的生活。
王西麟:我不在音乐学院,也没有教学生,接触的人很少,非常孤独寂寞。于是阅读是我的主要业余爱好,并使我充实。我读了大量的反思中国的和苏联共产主义的书,这个反思阅读越深刻,进而又读到欧洲史和文艺复兴史,把来和中国对比,我的思想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楚了!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对比,使我对中国的农业文明的落后和历史的认识,有许多批判性的发现。我深感自己的教育极不系统要大大补课,这些就成为我的创作的日益深厚的人文背景。第二,更重要的是研究新的音乐技术——我从德国带回很多国外的新音乐资料,这对我的创作帮助很大,我在不断地努力学新技术来提高和改变自己,我还有十元钱好花,想在我一生的最后十年还能再上一层楼。——第三是写我的回忆录和对历史的反思和批评的看法,我有许多反思的看法,我感到历史在不断的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和教训而不为人知。我的文章很难发表,而且我的力量很小,但是这是我的一大事业。
访谈Interview2008.10.25-30 北京
第一次王西麟家中 第二次《留声机》编辑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