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在生活中,我们对音乐的需求,仅仅是起到放松、休息、怡神养性的作用。但是音乐的功能绝不仅仅这些,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艺术,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音乐,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不能只有甜味一样。其实欣赏音乐,主要是感受音乐的过程,让自己的情绪跟着音乐的升降、强弱而起伏、涨消。"
周海宏:曲高为何和寡
当一个人说我不懂音乐的时候,其第一层含义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了什么意思,另外就是感觉上没有办法接受,不习惯、不适应这种感觉。我们可以和美食做比较,在美食的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但是你要想享受苦的、辣的,臭豆腐、洋奶酪这些食物还是需要适应和培养的。
我把人们从感觉上没有办法接受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现象:一是觉得不好听;二是没有旋律;第三是太吵闹。
感觉不好听,一般是觉得不优美,我比喻为不甜。我认为这是人们对音乐功能需求的定位导致的障碍。在人们传统概念当中,一个音乐作品总应该是优美悦耳的,这样的音乐一般才能接受。但是有些音乐不是这样的,特别是一些国外音乐,首先一个就是觉得音调怪异。什么叫音调怪异呢?大家都知道音乐是由1、2、3、4、5、6、7七个音符构成的,而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七个音符,主干音只有五个音,1、2、3、5、6,缺少4、7,缺少半音关系。当音乐中有许多半音时,许多中国听众就不适应了。此外,多数人还不爱听低音,如果再和半音结合起来就更不爱听了。再则,没有歌唱性的音乐人们一般也不爱听。
可能大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我们要求音乐好听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吗?在生活中,我们对音乐的需求,仅仅是起到放松、休息、怡神养性的作用。但是音乐的功能绝不仅仅这些,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艺术,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音乐,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不能只有甜味一样。由于人们把音乐在生活当中的功能定位太窄,所以没有办法接受不优美的音乐。
有些音乐人们不爱听的第二个原因是老觉得没有旋律。有一位朋友跟我抱怨,老说你们那玩意儿高雅,我怎么觉得所有高雅的东西都听不出调调来?其实欣赏音乐,主要是感受音乐的过程,让自己的情绪跟着音乐的升降、强弱而起伏、涨消。没有强烈的期待就没有强烈的感动。一件事情结果是什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面的过程。这就好像相声一样,你要想把包袱抖得响,前面的关子要卖得很充分。
我经常把音乐和足球相比,大家知道很多人不爱看足球,因为老也不进球,但是爱看球的人看的更是一个过程。要学会欣赏篇幅较长的大型音乐作品,就要学会欣赏其中的铺垫。我不妨用一首曲子培养一下大家在音乐的欣赏当中感受发展过程的欣赏方式。这个曲子特别像一场足球赛,我们能听到球在天上飞,在地上滚。音乐往上升就像进攻,下降就是撤退。进攻进攻,没准备好,全部撤退;放慢节奏,稳定阵脚,调整阵容,然后发起第二轮进攻。经过多轮的进攻,这一轮进攻能感觉高潮,最后是大军压进,杀到禁区外围,这时候前锋单刀直入,带球闯入禁区,一脚射门,全场欢声雷动。这时候旋律才响起来,痛快、豪放,激动人心。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就是这样的感觉。这个曲子最后的旋律豪放、抒情,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来旋律,是因为那样就不能像经过一番铺垫后再出旋律那样给人以激烈的感觉了。
第三个不爱听严肃音乐的原因,就是觉得太紧张、太激烈、太复杂、太吵闹。我比喻为太辣,就像有人不爱吃辣椒、不爱喝白酒,不抗刺激。这是偏好、心情、能力的问题。有些音乐有非常刺激的音响,比如由伟大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写的作品《第八交响曲》。每当听到这段音乐,我就能感觉音乐在表现一个民族英雄——一个巨人在战场壮烈牺牲的过程。能够听到他大踏步地走过来,然后挣扎,一头栽倒在地;紧接着站起来,再挣扎,再倒地;再站起来……最后哄然倒地,壮烈牺牲,然后是战场上死一般的沉寂。这是真正的英雄之死。
下面我们要说的是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作品在上世纪初首演的时候,场下的听众打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作品是表现原始春天到来祭祀天地这样一个过程,是一个芭蕾舞剧的配乐,音乐非常原始、非常野蛮、非常刺激。那时候的人们没有听过这么野蛮的音乐,所以场下的听众当即分成了两半,一半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音乐,认为这是对人类一切审美的践踏;另一半人觉得太好了、太过瘾了,两派就打起来了。作品的首演式最后以一场混战结束,这是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事件。但是第二年作品再次上演的时候,这个作品则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春之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自从这个作品事件以后,音乐艺术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向着“不美”的世界大踏步前进,开启了各种各样的现代音乐。
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