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与九百戍卒征赴渔阳(今北京密云),途经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因道雨失期,按律当斩,遂揭竿而起,天下群起响应。同年九月,项羽、项粱于吴(今江苏省苏州)起兵,渡江北上。失职在逃的泗水县刑侦大队长刘邦,召集山中亡人刑徒,打下老家沛县,归并项梁。亡秦序幕就此拉开。
秦末大起义,大陆一直认为它是一场农民反抗阶级压迫的革命战争,封建史家则认为它是反对秦暴政的"义举"。然而这两种历史定位都很值得商椎。
从陈胜、吴广起义伊始,各地起义军从来没有提出过如后代农民运动中常见的那些"均田分粮"、"铲除不公"、"废除除捐税"等等符合农民利益的政治要求,他们唯一的口号就是"诛暴秦"。 陈、吴起义首先立国“张楚”,并先后恢复魏、齐、赵的国号。项梁起兵,第一件事也是首先恢复楚国,复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可见"兴灭国"是当时最有凝聚力的纲领。
从出土秦简中所见当时的经济状况,可以说还比较健康。秦朝的田租口赋即便不低,但比之其他时代的民不聊生,显然并不算太过分。而且,在长达百余年的兼并战争中,百姓的负担无论如何不会比统一之后更轻,而秦国在统一之前不见有农民起义的记载,为什么统一之后阶级矛盾无法调和,这也很难解释得通。
从前一部关于秦国制度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秦朝社会的阶级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虽然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秦二世"发闾左之戍",但它本质上依然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复国战争。
单从起义爆发的地域分布,也能看出这一特征。秦统一后,楚地一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谚。秦、楚当时同属华夏文明圈外的蛮夷,彼此间在文化上亦相去甚远。所以楚人的民族意识远超过中原其他各国,对秦的抵触情绪也最强。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之所以能头炮打响,群众蚁附。就是因为这里本属楚地。刘邦起于沛县,也是故楚之地;项梁、项羽起自江东,就更不用说了。
秦代刑徒数量甚巨,其中多有不堪重役而逃亡成为群盗者。连秦始皇本人都跟他们有过惊险遭遇。"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今河南阳武县)为盗所惊"。"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① 但是这些盗匪只不过为了生计,掀不起什么风浪。倒秦运动最积极的中坚力量,几乎全是故楚之民。而在原来秦国中心的关西三秦地区以及蜀地,基本看不到有人参加这场革命。
不但如此,在陈胜部将周文的数十万大军进抵戏(今陕西临潼东北),距咸阳只有百来里的时候,二世赦免骊山刑徒三十万,交少府章邯组成军队反击。这支临时拼凑的劳改犯军队居然还节节胜利,不仅大破周文军,“杀陈胜城父(今亳州),破项梁定陶(今曹州定陶县),灭魏咎临济(齐州县)。” ①
在章邯这支由最底层的被压迫阶级组成的劲旅主动投降项羽后,起义军对他们没有丝毫阶级感情,而是施以欺压凌辱,导致矛盾激化,最后"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河南渑池城东)南"。②项羽入关后,纵兵大掠,火烧咸阳,把关中捣成废墟。楚军的一系列行为,充分证明项羽和他的追随者们既不是反抗阶级压迫,也不是冲着结束"暴政"而来。楚军的目的,首先是赤裸裸的民族报复。
另外一件事,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证明秦末起义的性质。赵高杀死二世胡亥后,立即宣布:“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 ①便降格公子婴为秦王。足以说明他也以为承认六国复辟,就可挡住革命势头。的确,北方各支起义队伍见状立刻停止西进,开始自相残杀,争夺王位。只有楚人亡国之恨太深,必欲灭秦而后快,这倒是赵高始料未及的。
秦末农民战争的复国主义本质,近年来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但他们却简单地认为这是六国贵族残余势力的复辟。这也不尽其然。
其实六国的贵族阶级早在灭亡之前就已失去民心,这也是秦得以迅速统一的原因之一。在起义队伍中,贵族所起的作用很小。陈胜、吴广、刘邦皆出身平民,齐王田儋不过跟故齐王同宗,项氏在楚也仅为军人世家,都算不得贵族。燕王韩广,先后称赵王的武臣、陈馀,都是陈胜部将,最后扶持的赵王歇,同魏王咎、韩王成等人,都是起义将领拿来做招牌的傀儡。其中魏王咎在临济被围,旋即被民众抛弃,只好自焚。项羽在革命成功后,便也杀掉楚怀王,自封霸主了。
综合前面各章所述,可以看出,促使秦朝垮台的农民战争,既不带有多少阶级意识,更缺少贵族复辟的成分。基层民众广泛的复国情结,才是最根本原因。这种情结并非单纯的心理状态,而是与六国各自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联,所以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民心的,因而起义在短时间内得以聚拢声势浩大的追随者。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项羽本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秦末大起义,大陆一直认为它是一场农民反抗阶级压迫的革命战争,封建史家则认为它是反对秦暴政的"义举"。然而这两种历史定位都很值得商椎。
从陈胜、吴广起义伊始,各地起义军从来没有提出过如后代农民运动中常见的那些"均田分粮"、"铲除不公"、"废除除捐税"等等符合农民利益的政治要求,他们唯一的口号就是"诛暴秦"。 陈、吴起义首先立国“张楚”,并先后恢复魏、齐、赵的国号。项梁起兵,第一件事也是首先恢复楚国,复立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可见"兴灭国"是当时最有凝聚力的纲领。
从出土秦简中所见当时的经济状况,可以说还比较健康。秦朝的田租口赋即便不低,但比之其他时代的民不聊生,显然并不算太过分。而且,在长达百余年的兼并战争中,百姓的负担无论如何不会比统一之后更轻,而秦国在统一之前不见有农民起义的记载,为什么统一之后阶级矛盾无法调和,这也很难解释得通。
从前一部关于秦国制度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秦朝社会的阶级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虽然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是秦二世"发闾左之戍",但它本质上依然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复国战争。
单从起义爆发的地域分布,也能看出这一特征。秦统一后,楚地一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谚。秦、楚当时同属华夏文明圈外的蛮夷,彼此间在文化上亦相去甚远。所以楚人的民族意识远超过中原其他各国,对秦的抵触情绪也最强。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之所以能头炮打响,群众蚁附。就是因为这里本属楚地。刘邦起于沛县,也是故楚之地;项梁、项羽起自江东,就更不用说了。
秦代刑徒数量甚巨,其中多有不堪重役而逃亡成为群盗者。连秦始皇本人都跟他们有过惊险遭遇。"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今河南阳武县)为盗所惊"。"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① 但是这些盗匪只不过为了生计,掀不起什么风浪。倒秦运动最积极的中坚力量,几乎全是故楚之民。而在原来秦国中心的关西三秦地区以及蜀地,基本看不到有人参加这场革命。
不但如此,在陈胜部将周文的数十万大军进抵戏(今陕西临潼东北),距咸阳只有百来里的时候,二世赦免骊山刑徒三十万,交少府章邯组成军队反击。这支临时拼凑的劳改犯军队居然还节节胜利,不仅大破周文军,“杀陈胜城父(今亳州),破项梁定陶(今曹州定陶县),灭魏咎临济(齐州县)。” ①
在章邯这支由最底层的被压迫阶级组成的劲旅主动投降项羽后,起义军对他们没有丝毫阶级感情,而是施以欺压凌辱,导致矛盾激化,最后"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河南渑池城东)南"。②项羽入关后,纵兵大掠,火烧咸阳,把关中捣成废墟。楚军的一系列行为,充分证明项羽和他的追随者们既不是反抗阶级压迫,也不是冲着结束"暴政"而来。楚军的目的,首先是赤裸裸的民族报复。
另外一件事,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证明秦末起义的性质。赵高杀死二世胡亥后,立即宣布:“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 ①便降格公子婴为秦王。足以说明他也以为承认六国复辟,就可挡住革命势头。的确,北方各支起义队伍见状立刻停止西进,开始自相残杀,争夺王位。只有楚人亡国之恨太深,必欲灭秦而后快,这倒是赵高始料未及的。
秦末农民战争的复国主义本质,近年来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但他们却简单地认为这是六国贵族残余势力的复辟。这也不尽其然。
其实六国的贵族阶级早在灭亡之前就已失去民心,这也是秦得以迅速统一的原因之一。在起义队伍中,贵族所起的作用很小。陈胜、吴广、刘邦皆出身平民,齐王田儋不过跟故齐王同宗,项氏在楚也仅为军人世家,都算不得贵族。燕王韩广,先后称赵王的武臣、陈馀,都是陈胜部将,最后扶持的赵王歇,同魏王咎、韩王成等人,都是起义将领拿来做招牌的傀儡。其中魏王咎在临济被围,旋即被民众抛弃,只好自焚。项羽在革命成功后,便也杀掉楚怀王,自封霸主了。
综合前面各章所述,可以看出,促使秦朝垮台的农民战争,既不带有多少阶级意识,更缺少贵族复辟的成分。基层民众广泛的复国情结,才是最根本原因。这种情结并非单纯的心理状态,而是与六国各自发展起来的特色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联,所以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民心的,因而起义在短时间内得以聚拢声势浩大的追随者。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项羽本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