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自閉症者的療癒生機. //thanks Mr. torontoqian for recommendatio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发信人: Mr. torontoqian

Please pass the article to tarig(abdein); 12:07 (#1667905) or post it.

for reference only!

Thank you very much.



世界周刊第1039期

(02-15─02-21)

專題

自閉症者的療癒生機

 自閉兒多有其他的病症。學區為了學習困難的學童,教育成本大為增加。圖為一群正常兒童正觀察水瓶結冰。(美聯社)

 當大多數兒童健康成長時,美國近年自閉症兒每年卻以 20% 的速度遽增,平均每 250 名孩童中,有 1 名被診\\\斷為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礙。圖為一群正常的學童正在進行科學研究觀察。(美聯社)



 今年 13 歲的 Andrew 心思細密敏感,彈得一手好鋼琴,是遊戲軟體高手,對數字特別敏銳,電話號碼能過目不忘,擅長拆組收音機;然而,在某一方面,特別是與其他孩童及成人們的相處與互動,卻極感困難;而這個問題,也許得花他一生的時間,都沒有把握是否有治癒的希望,因為他的症狀是典型的自閉症患者 (Autism)。

 近10年來的美國,與 Andrew 類似症狀的自閉症孩童遽增。根據美國自閉症協會最新的估計,目前美國自閉症患者人數約在 50 萬至150 萬人間,輕重程度不同;而美國衛生部的統計則指出,全美目前自閉症兒每年以 20% 的速度在增長,每 250 名孩童中,就有 1 名是自閉症患者;許多相關機構更大膽估計每 175 名孩童中,應有1名為自閉症患者。



 以自閉症兒高罹患率的加州地區為例,該州自 1987 年至 1998 年出現自閉症現象且需要特殊教育的孩童便暴增三倍,從 1998 年至今則增加兩倍。這些突增的現象,讓政府部門以緊急狀況視之,促使學術與醫療機構增加對自閉症的研究,政府也撥款加強特殊教育,且召開有關自閉症的研討會,列出未來 10 年的長期對應計畫。



 這個數字的增長,對聯邦政府是一個警訊,也促使政府增加預算編列;另一方面,家長、科學家、教育界也都提高警覺,特別是科學界與醫藥衛生界將針對基因遺傳以外的環境因素加緊研究,各界專家們對於這個驟增的數字也提出不同的爭論。



 由於自閉症至今仍未有明確治癒的方法,即使經由多年特殊教育與傳統醫學等的治療,患者僅能達到某種程度的進步。對患者與家長來說,自閉症的治療過程,依然是條無盡的長路。



孩童感覺統合力異常



 如果發現還在牙牙學語的的子女持續怪異的遊戲方法、對危險事物無懼怕的反應、極端好動或是過度安靜被動、一直持續固定的行為且拒絕變化、可以一整天盯著一樣玩具或是物品看、拒絕與其他人的目光接觸、老是模仿別人說話、想要表達時不用言語卻以手勢表達需求、對疼痛的感覺遲鈍、與其他兒童相處互動困難、當父母叫喚他的名字時,孩子的聽覺雖然正常,對叫喚卻沒有反應;此外,經常沒來由地哭鬧不休或莫名其妙發笑,不願與人親近,即使對父母也是冷漠以對,甚至不願意讓父母抱他。在過去,兒童心理學家會將這些症狀視為孩童缺乏服從與管教,嚴重者會被認為是精神病患;而以目前的觀察來看,呈現這些症狀的孩童,很有可能是典型自閉症的徵狀。



 自閉症患者並非精神病患,也非全然的智障,因為患者智商高低不同,有些自閉症患者甚且有異於常人的智商或特長。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在社會關係上自我孤立,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也許他們是電腦高手,卻無法判斷人們臉上一個簡單的微笑所代表的意義。這些失衡的狀況,在專業上的說法是「感覺統合」能力的障礙。



 紐約的兒童職能治療師陳慧英表示,自閉症患者因為感覺統合失調,對事物與人特別敏感,因為無法接收別人傳遞的訊息,會拒絕變化,因此常會看到許多自閉症兒用一成不變的方式玩同樣的玩具,因為他們不知道其他的方法;或是相同的問題,若將平日問話的方式稍加改變,患者就無法回答。



 典型的自閉症患者是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調,造成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但多半與基因遺傳有關,或是在嬰兒時期大腦發展速度太快或受創,或腦內缺乏某種酵素的分泌,許多自閉症患者有重度的心理障礙,甚至需要終身接受治療。



 然而,自閉症患者也有不同的面貌與程度。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賽門柯漢 (Simon Baron-Cohen) 在他的新書《本質相異》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中,將自閉症分為兩方面的失衡,一是對人的理解力,一是對物的理解力,且男女患者的情況也有差別。因為正常孩童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兼具此二種能力,可以判別常人的喜怒哀樂,並做出自然的反應;男性自閉症患者,偏好有規律的事物,但對人的感覺與意圖卻顯得低能甚至無能;女性自閉症者的感知能力則稍微高出男性。



男童罹病比例佔八成



 在患者的男女比例上,男童罹患自閉症的比例遠遠高出女童。目前在美國百萬名自閉症患者中,男性佔 80% 以上。而男童之所以罹患率較高,與其特質有很大的關係。以新生的女嬰來看,她們注視人們面孔的時間要比注視機械類的物品如小汽車玩具等的時間長,但是男嬰卻相反。



 例如母親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兒子與非自閉症的女兒去看一部卡通電影《海底總動員》( Finding Nemo),電影敘述的是一隻小丑魚從小沒有了母親,又不幸與魚爸爸分開的故事。對於這部電影,非自閉症的女兒關心的是小丑魚離開了爸爸媽媽會不會害怕,然而患有自閉症的男童關心的則是小丑魚平常吃些什麼。



 去年美國新聞周刊 (Newsweek) 就男女童自閉症患者的差異製作的專題報導中,對於自閉症兒與正常的孩童腦部思維的差異,做了詳細的比較。例如讓二者同樣畫火車,一般孩童畫火車的方式是從車子形狀開始,然後發揮想像力,畫出一列列長方形的車廂後,再畫車輪;然而自閉症孩童則是以其視覺所見的記憶來畫,從火車周邊的結構與細節開始,然後再擴展,最後畫出的是讓人目眩的 3D 立體表現方式。在一般人看來,此種畫法似乎不合邏輯,這就是自閉症兒的思維方式。



 而在男女童的差異上,正常女童的繪畫內容多是人、房子、動物、與家庭內部的環境,男孩通常喜歡畫機器人或交通工具如火車、船貨或是武器。而同樣年紀的的自閉症兒畫的則是他所看到的事物,且會深入細節,例如車身結構、電線桿、馬路的雙黃線等。也因為自閉症者對細節十分敏銳,高智商的患者很可能就會具備某方面的天分,甚至因此成為某個領域的天才。



成人患者有能力謀\\\生



 一般人多半關心自閉症兒,到底這些兒童長大成人後的命運\\\如何?實際上,自閉症患者成年後不盡然無謀\\\生能力,許多患者可以完成大學教育,能正常的工作,甚至擔任電腦工程師等專業人才,而且也能正常婚嫁及生育下一代。



 今年 26 歲的患者 Lucy 從不願讓人親近她,最大限度是允許人碰觸她的肩膀,她有自己的一套口語表達方式,可惜一般人總是分不清楚她想要表達什麼,因此有時她必須用文字來替代。Lucy 即將完成大學學業,希望畢業後可以找工作,她的理想是能在披薩店工作。



 許多自閉症患者在某方面比起常人有過人之處,特別是對細節與例行事物特別擅長。例如有的自閉症患者能過目不忘,有人可以記憶數十年來每年流行歌曲排行榜上的前十名,或是記得每個人的生日,這些卻是一般人所缺乏的技能。因為自閉症者具有系統化的能力,只是以不同方式發揮。一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半開玩笑地說,讓自閉症患者去做機場通關掃瞄安檢,一定巨細靡遺,因為他們十分注重細節。十多年前,由好萊塢影星達斯汀霍夫曼與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雨人》(The Rain Man)中,霍夫曼所飾演罹患自閉症的哥哥,是數字與機率計算的天才,可以精確無誤地記住火柴盒剩餘的火柴數量。



 一般人不會去記憶太繁瑣的細節,自閉症患者卻相反,且他們對於光線、數字計算、聲音特別敏感。因此自閉症患者有某種超人的智商與智慧,只是必須將他們放在對的環境中。就如同一名成人患者說:「自閉症不等於智障,但是目前社會對待自閉症患者,是把海水魚放在淡水魚缸裡飼養,如果把我們放在對的環境中,我們會表現正常;反之,我們就成了一般人認為的低能。」同樣的,在就業的安排上,自閉症患者最好是安排在適當的、且他們非常樂意去從事的工作環境。特別是一般人無法忍受且認為枯燥的工作如衣廠的品管、工廠的焊接工等,他們卻可以做得很好。



 問題是,到底何種環境才是適合的環境呢?在學界相當知名齒W的動物學博士田波葛藍登 (Temple Granden),從小被診\\\斷患有自閉症,但是他的智商非常高,能夠觀察動物的行為與反應,但無法與人相處。葛藍登長大後經營一座農場,並成為動物學專家,他在經營農莊的過程中,觀察到牛在被宰殺前會害怕而暴躁,但是身體在經過一個特殊的設備擠壓後,卻變得很平靜;他從這個過程獲得靈感,發明了一種裝置,在他需要去社交活動前,先讓感知神經接受此種裝置的刺激,讓感知神經暫時恢復正常,獲得平靜,才能去應付與人相處的社交場合。葛藍登的理論認為,許多自閉症者擁有高智商,只是因為體內感知神經的障礙,使他們與世界互動的門被關閉了。



 陳慧英贊同葛藍登的說法與做法。她表示,專業上治療自閉症兒的方式之一是用一種特殊的刷子,經常刷孩童的皮膚,增加感知神經的刺激,除去外表過度的敏感,暫時打開感知神經之門。



斷除酪蛋白與麵筋類食物



 語言治療師與能量治療師吳志青則表示,從生理上來看,自閉症兒的腦內缺乏某種酵素,致使孩童對許多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因此自閉症兒多半相當挑食。面對許多無所適從的家長,吳志青會建議先從飲食改善下手,她稱之為「斷毒」。吳志青說:「因為這些有問題的孩子腦內缺乏某種酵素,吃進去的某些食物無法消化,反在體內形成一種毒素,而且會上癮。因此我們會看到許多自閉症孩童對牛奶上癮,一天得喝上一大桶。」她通常建議家長先斷除如奶製品類的酪蛋白及麵筋類食物的攝取,例如牛奶、麵包、米飯、麥類食品、餅乾等,同時補充友善細菌。



 吳志青說如果確實遵照此種飲食建議,幾乎有 80% 以上感知有障礙的孩童會有很大的進步。而失敗的原因多是因為家長沒有徹底去執行此種斷毒的飲食方式。不過她建議家長,不妨在不同時期分別進行這兩類食物的斷除實驗,才能找出孩童的飲食問題究竟受何者影響。



 吳志青提到一個因為斷除此兩種食物,而使得感知能力有顯著進步的案例。一名3歲半的自閉症男童原本對牛奶的癮頭非常大,嘴上時時都啣著奶瓶,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見到東西就伸出手去破壞。有時母親帶他上街,他還會不自主地破壞商店或地攤上的擺設品,讓母親備感困擾。但是斷除這兩種食物沒多久,過去男孩對父親叫喚他的名字總是無反應,「斷毒」不到一星期,當他父親叫喚他的名字時,男孩回頭與回應的機率大增。



 一星期後,當媽媽帶著男童來到吳志青的辦公室,男孩竟可以安靜地坐在母親腿上,並親吻母親的面頰,男孩的母親感動地淚流滿面。



 更值得驚訝的是,當男孩坐在窗邊,看著窗外透進的陽光映照出自己手掌的影子時,竟會對著手掌與影子發笑許久,這在過去從不曾發生。「因為自閉症兒對自己的身體沒有感知力,不知道自己有身體,對四肢更不會去注意。對週遭的人沒有反應的原因,是因為感知力被破壞,因而將週遭的人視為物品或家具,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兩星期後,男童對危險的懼怕力也有了明顯的回應。例如當爸媽帶著他去接姊姊放學時,男孩看到路上的車子與動物,會呈現出懼怕而挨近姊姊身邊。過去總是坐不住的他,在「斷毒」療法後,再去特殊教育中心治療時,竟可以乖乖坐在椅子上一個小時,安靜聽老師教學。



3歲前治療效果最佳



 一般人會透過觀察來判斷是非善惡與喜怒哀樂。但是自閉症者卻得用一套規則,如果沒有這套規則,他們便不知道如何去辨別。因此許多治療師與專家們甚至以電腦制定出人的各種表情,清楚標上每個表情的情緒與代表的意義,成為一套規則,來幫助自閉症患者記憶。



 46 歲電腦工程師大衛從沒想過自己會是自閉症患者,直到他 8 歲大的兒子與自己都接受正式的診\\\斷後,才發現兩人都是自閉症患者。大衛具備工作技能,但是他的社會低能與不適應,導致他兩次婚姻失敗,工作也不如意。他表示,他在工作上覺得一切正常,但總覺得所面對的同仁們都令他厭惡且防衛性過強,他認為自己在人際相處上,一定有某些不了解的線索,因此每一次都把社交關係搞砸。同樣的,電影《雨人》中的自閉症哥哥是個數學天才,但是他卻完全無法分辨為何旁人會對他的行為感到憤怒。這些患者不和別人接觸是由於他們不明白旁人的言語、行為、表情,因而不知如何合情合理去反應,且即使經過學習與經驗也不見得可以學會。



 造成自閉症的原因目前並無醫學定論,有的專家將之歸咎為嬰兒出生後每階段所注射的各種疫苗所致,也有的說法是高溫加熱殺菌的牛奶造成,但是這些都只是假設,至今並未有足夠的證據證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自閉症是因為多方面因素造成腦部的傷害,使得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引發智障、癲癇、過動、退縮以及情緒等障礙。反映在生活中便產生缺乏交互作用的能力、語言表達困難、及偏異的行為。



 過去的許多醫學報告多半認為,自閉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不過 25% 典型的自閉兒透過發病初期密集的治療數年後,可以進入一般的學校就讀,在某種程度上過著正常的生活。3 歲前接受治療的效果最好,5 至 6 歲間的患者也會較快恢復語言能力。



 由於自閉症兒不斷增加,如今以往一些特殊教育與語言治療中心已不敷使用,特殊教育的師資也不足。許多家長痛心的是,自己的孩子雖朝夕相處且近在呎尺,但心理上卻遠在天邊,因為自閉症兒拒絕父母的擁抱,對父母的呼喚也漠然相向,甚至不知道眼前的是自己的父母。家長們為了挽回心愛的孩子,四處求訪名醫,加入自閉症兒家長互援團體,只希望能找出一線生機。



 美國目前對於自閉兒的醫療資源不足,加上費用昂貴,許多家長為讓家中的自閉兒獲得更好的照顧,經常得孟母三遷,遷居至可以就近獲得醫療資源的地方。一如一名家長從加州遷居至新澤西洲的普林斯頓大學區,必須面臨昂貴的房租與生活開銷。這位母親說:「我沒法治好他,唯一讓我覺得心安的就是讓他得到最好的照顧。」



 但是許多學區的特殊教育發展與師資,已不敷突增案例所需,許多家長必須在候補名單中苦苦等待著學校通知能讓孩子入學。且平均每個學區為一名自閉孩童負擔的成本每年達 6 萬元。目前全美學齡中的自閉症兒約有 12 萬,較 10 年前增加了 2 萬人。對家長來說,除了學校內的教育外,還必須帶著孩子進行校外的治療,平均每個自閉兒家庭每年的此種花費在 2 萬至 4 萬元間。



太空總署研究員的兒子



 目前專業上治療自閉症的方式非常多,例如認知教學、感覺統合訓練、行為治療、語言溝通訓練等來減輕症狀,再結合其他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方式。自閉症真的無療癒希望嗎?雖然完全治癒的例子極少,但也並非沒有治癒的可能。原本任職美國太空總署的史丹佛大學電腦博士藍斯基(Amy Lansky)在 10 年前發現自己的兒子罹患自閉症後,決定辭去工作,帶兒子接受各種治療,從傳統的藥物治療、語言治療、特殊教育無所不試,可惜沒有任何進展。她最後尋求一種稱為「同類療法」(Homeopathy)的另類療法,卻奇蹟似地治癒了兒子的自閉症,讓孩子恢復到正常孩童的生活與社交。她將這個經驗與同類療法的方法加以記錄,在去年出版了「不可能的療癒——同類療法的奇蹟」《 Impossible Cure——The Promise of Homeopathy》一書。



 1994 年,藍斯基的兒子馬克思 (Max) 已經3歲半還不太會說話,他能記憶一些字彙,但似乎並不懂得如何表達,或根本不知道這些字彙的意思,而且情況愈來愈惡化。然而在某一方面,馬克思又絕頂聰明,他認識所有的英文字母、可以從 1 數到 10,甚至會自己走到書桌旁打開電腦,用滑鼠開啟遊戲軟體;他的聽力正常,喜歡看電視,聽到舞蹈的音樂會跟著音樂起舞。但他總是獨自一人看電視、堆積木、玩電腦遊戲,根本不願與家人互動。



 馬克思進入幼稚園後症狀更明顯。他從不與其他孩童互動,眼睛不與人相觸,在教室裡沒有一刻安靜,當老師開始帶著孩童到教室外遊戲時,他又寧願自己一個人待在教室裡只是盯著籠\\\子裡的動物或是玩具看。在家裡,馬克思也不合作,每次媽媽唸床邊故事給他聽,他從不會安靜躺著,不是在床上倒立,就是在桌子爬上爬下。媽媽問他的話,他不回答,也不看媽媽的眼神。



 藍斯基帶馬克思接受語言治療以及被認為治療自閉症兒效果相當好的行為治療 (ABA),以及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數學與閱讀技巧,狀況並無改善。直到 1995 年,藍斯基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一篇有關「同類治療」的報導,過去她對此種治療法一無所知,誤以為是一種服用藥草的另類療法。深入研究後,她才發現這種療法已經發展了 200 多年,不但治好許多慢性病,也是治療自閉症的唯一曙光。



 同類療法發明於 1755 年,目前在歐洲、印度、斯里蘭卡、南美洲等國家很盛行,許多國家甚至將之列入醫療保險內;然而因為諸多因素,過去在美國的發展受到阻礙,因此目前仍屬於另類治療中少數人使用的療法。



 同類療法的理論類似「以毒攻毒」,認為如果某種物質導致一個健康的身體患疾,那麼同樣的物質也可以治癒一個生病的人,此種療法稱為「相似的痛苦」。治療的關鍵是找出與病人症狀吻合的物質,然後找出最有效的藥劑讓病患服用。例如治療一個感冒的人,吃藥的目的不是要停止咳嗽,而是讓身體自己了解要去治癒這個疾病,因此治療師會找出一個讓正常人罹患感冒的藥劑,讓病人服用。



 同類療法的方式是從身心兩方面同時下手,治療師在診\\\斷病患時必須詳細地詢問患者從母親懷孕期間至目前時期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飲食偏好、生活習慣、母親與孩子的個性、害怕的事物,成長期間特殊的事故等細節加以分析,然後找出相似的規律,對症下藥。



 以馬克思為例,他平日對牛奶特別偏好,甚至一天得喝上八大杯;他喜歡奶油與辛辣的食物;個性積極,喜歡音樂和舞蹈,睡覺時喜歡把手放在頭部下方,父親家族有遺傳的糖尿病;他的個性固執,是完美主義,喜愛動物。針對這些特質,治療師為他找出一種藥丸,讓馬克思每天早上將藥丸加水,用湯匙自己喝,夫妻倆人則在一旁給予關懷地照顧。



 兩天後馬克思就有了顯著改變。他開始使用過去從未用過的字與短句,說話開始流暢,好像正在思考如何把每個字講出來,當語言治療師給他指令時,他可以一次接收兩個指令。每一天,藍斯基逐漸地將藥劑量增加,夫妻倆發現,馬克思開始注意週遭環境,也會顯露出興奮的表情,或注意語言治療師與母親的說話。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後,馬克思奇蹟地治癒了,測驗結果有關自閉症的所有症狀已經消失,目前他就讀小學四年級,與一般孩童一樣的上課玩遊戲,完全看不出過去曾是自閉症患者。



 馬克思的痊癒也讓藍斯基的生活有了重大改變。她目前致力同類治療的推廣,並建立網站 (www.impossiblecure.com) 協助自閉症兒的家長,推薦與介紹各地的同類治療師。



同類療法極具爭議性



 同類治療在馬克思身上發生了奇蹟,不過它是一種極具爭議性的療法,傳統醫學也質疑同類療法的效果。吳志青與陳慧英都認為,一般自閉症者所接受的治療很多,且各種療程同時進行,所以若孩童也接受同類療法,很難斷定其改善是否全為同類療法的功勞,不過他們並不反對家長尋求此種療法。



 住在賓州的吳太太本身是教育工作者,發現自己的兒子有輕微自閉症與社交上的障礙後,辭去工作專心教育兒子,同時尋求各種治療,也在一個機會下獲知另一個華人自閉兒的家長帶孩子接受同類治療後,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很多,因此決定一試。她透過藍斯基提供的網站資料,找到在康州的一位同類治療師,在去年 11 月接受治療。治療師在將近兩個鐘頭的面談後,開立兩個月的藥,並要他記錄下孩子在家裡的各種情況,以兩個月為期再去評估孩子是否有進步。



 吳太太表示,目前已經6歲的兒子智商與正常孩子無異,會彈鋼琴、游泳,只是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同時表達能力比實際年齡落後許多。「一般的孩童到了 3 歲左右就會對許多事物問『為什麼』,他直到 6 歲才到達這個階段。」吳太太對於同類療法抱持試試看的態度,同時也不放棄目前正在進行的許多療程例如行為治療、社交技巧訓練、語言治療等。她說:「反正每種療法都去試,希望哪天就碰對了一個有效果的療法。」



 而已陪伴自閉症的女兒走過 15 個年頭的周密,也曾帶著女兒去尋求同類治療。她表示,女兒的症狀不僅是自閉症,還有許多其他的病症,例如帕金森氏症等,必須所有的治療與特殊教育多管齊下,因此同類治療僅是她所尋求的治療之一;也許是無法對所有的病症下藥,因此僅能在某些方面達到效果。住在聖路易的周密說:「自閉症者的症狀相似但造因不同,沒有單一種治療可以治癒所有的自閉症者,所以沒有萬靈丹。」



 在經過同類治療師測試之後,周密了解女兒體質過敏的事物太多,因此治療師所開的藥也很多,不是每一種藥都有效,同類療法的藥是草藥提煉,優點是不會上癮。例如其中有一個藥是鎮定作用的藥,在女兒經常無法自主的發脾氣時,她會讓女兒服用,以鎮定她的情緒。而 15 歲的女兒似乎也了解這劑藥對她的作用。「有時候她知道自己快要無法自主的脾氣暴躁,但是無法控制,讓她很不舒服,她也會主動說她要吃這劑藥。」此外,女兒有自戕的傾向,則用另一種藥來治療。



 頻率高時,周密每兩天帶女兒去見治療師,不過治療至今沒有太大進步,治療師也表示沒有把握治癒。但是女兒已經與自閉症抗爭了10 多年,周密只要見到有任何新的治療機會,她都不會錯過。



 對自閉症者的家庭來說,這是一條漫漫長路,家庭成員也感到心力交瘁,因為不知道能否有治癒的奇蹟;而對自閉症患者而言,人類感知的世界對他們就像一道難以開啟的門,如何以及何時找到那把開門的鎖匙,是一條無盡的旅程。

本報記者劉愛貞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医药保健 / 请问各位,孩子得了自闭症,有什麽办法医治?
    • 看心理医生.孩子很小的话.可以家长多陪陪,多室外活动.最好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以前的同事的孩子4岁有这倾向,大人天天带着去少年宫看别人玩.
    • 自閉症者的療癒生機. //thanks Mr. torontoqian for recommendatio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发信人: Mr. torontoqian

      Please pass the article to tarig(abdein); 12:07 (#1667905) or post it.

      for reference only!

      Thank you very much.



      世界周刊第1039期

      (02-15─02-21)

      專題

      自閉症者的療癒生機

       自閉兒多有其他的病症。學區為了學習困難的學童,教育成本大為增加。圖為一群正常兒童正觀察水瓶結冰。(美聯社)

       當大多數兒童健康成長時,美國近年自閉症兒每年卻以 20% 的速度遽增,平均每 250 名孩童中,有 1 名被診\\\斷為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礙。圖為一群正常的學童正在進行科學研究觀察。(美聯社)



       今年 13 歲的 Andrew 心思細密敏感,彈得一手好鋼琴,是遊戲軟體高手,對數字特別敏銳,電話號碼能過目不忘,擅長拆組收音機;然而,在某一方面,特別是與其他孩童及成人們的相處與互動,卻極感困難;而這個問題,也許得花他一生的時間,都沒有把握是否有治癒的希望,因為他的症狀是典型的自閉症患者 (Autism)。

       近10年來的美國,與 Andrew 類似症狀的自閉症孩童遽增。根據美國自閉症協會最新的估計,目前美國自閉症患者人數約在 50 萬至150 萬人間,輕重程度不同;而美國衛生部的統計則指出,全美目前自閉症兒每年以 20% 的速度在增長,每 250 名孩童中,就有 1 名是自閉症患者;許多相關機構更大膽估計每 175 名孩童中,應有1名為自閉症患者。



       以自閉症兒高罹患率的加州地區為例,該州自 1987 年至 1998 年出現自閉症現象且需要特殊教育的孩童便暴增三倍,從 1998 年至今則增加兩倍。這些突增的現象,讓政府部門以緊急狀況視之,促使學術與醫療機構增加對自閉症的研究,政府也撥款加強特殊教育,且召開有關自閉症的研討會,列出未來 10 年的長期對應計畫。



       這個數字的增長,對聯邦政府是一個警訊,也促使政府增加預算編列;另一方面,家長、科學家、教育界也都提高警覺,特別是科學界與醫藥衛生界將針對基因遺傳以外的環境因素加緊研究,各界專家們對於這個驟增的數字也提出不同的爭論。



       由於自閉症至今仍未有明確治癒的方法,即使經由多年特殊教育與傳統醫學等的治療,患者僅能達到某種程度的進步。對患者與家長來說,自閉症的治療過程,依然是條無盡的長路。



      孩童感覺統合力異常



       如果發現還在牙牙學語的的子女持續怪異的遊戲方法、對危險事物無懼怕的反應、極端好動或是過度安靜被動、一直持續固定的行為且拒絕變化、可以一整天盯著一樣玩具或是物品看、拒絕與其他人的目光接觸、老是模仿別人說話、想要表達時不用言語卻以手勢表達需求、對疼痛的感覺遲鈍、與其他兒童相處互動困難、當父母叫喚他的名字時,孩子的聽覺雖然正常,對叫喚卻沒有反應;此外,經常沒來由地哭鬧不休或莫名其妙發笑,不願與人親近,即使對父母也是冷漠以對,甚至不願意讓父母抱他。在過去,兒童心理學家會將這些症狀視為孩童缺乏服從與管教,嚴重者會被認為是精神病患;而以目前的觀察來看,呈現這些症狀的孩童,很有可能是典型自閉症的徵狀。



       自閉症患者並非精神病患,也非全然的智障,因為患者智商高低不同,有些自閉症患者甚且有異於常人的智商或特長。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在社會關係上自我孤立,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也許他們是電腦高手,卻無法判斷人們臉上一個簡單的微笑所代表的意義。這些失衡的狀況,在專業上的說法是「感覺統合」能力的障礙。



       紐約的兒童職能治療師陳慧英表示,自閉症患者因為感覺統合失調,對事物與人特別敏感,因為無法接收別人傳遞的訊息,會拒絕變化,因此常會看到許多自閉症兒用一成不變的方式玩同樣的玩具,因為他們不知道其他的方法;或是相同的問題,若將平日問話的方式稍加改變,患者就無法回答。



       典型的自閉症患者是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調,造成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但多半與基因遺傳有關,或是在嬰兒時期大腦發展速度太快或受創,或腦內缺乏某種酵素的分泌,許多自閉症患者有重度的心理障礙,甚至需要終身接受治療。



       然而,自閉症患者也有不同的面貌與程度。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賽門柯漢 (Simon Baron-Cohen) 在他的新書《本質相異》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中,將自閉症分為兩方面的失衡,一是對人的理解力,一是對物的理解力,且男女患者的情況也有差別。因為正常孩童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兼具此二種能力,可以判別常人的喜怒哀樂,並做出自然的反應;男性自閉症患者,偏好有規律的事物,但對人的感覺與意圖卻顯得低能甚至無能;女性自閉症者的感知能力則稍微高出男性。



      男童罹病比例佔八成



       在患者的男女比例上,男童罹患自閉症的比例遠遠高出女童。目前在美國百萬名自閉症患者中,男性佔 80% 以上。而男童之所以罹患率較高,與其特質有很大的關係。以新生的女嬰來看,她們注視人們面孔的時間要比注視機械類的物品如小汽車玩具等的時間長,但是男嬰卻相反。



       例如母親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兒子與非自閉症的女兒去看一部卡通電影《海底總動員》( Finding Nemo),電影敘述的是一隻小丑魚從小沒有了母親,又不幸與魚爸爸分開的故事。對於這部電影,非自閉症的女兒關心的是小丑魚離開了爸爸媽媽會不會害怕,然而患有自閉症的男童關心的則是小丑魚平常吃些什麼。



       去年美國新聞周刊 (Newsweek) 就男女童自閉症患者的差異製作的專題報導中,對於自閉症兒與正常的孩童腦部思維的差異,做了詳細的比較。例如讓二者同樣畫火車,一般孩童畫火車的方式是從車子形狀開始,然後發揮想像力,畫出一列列長方形的車廂後,再畫車輪;然而自閉症孩童則是以其視覺所見的記憶來畫,從火車周邊的結構與細節開始,然後再擴展,最後畫出的是讓人目眩的 3D 立體表現方式。在一般人看來,此種畫法似乎不合邏輯,這就是自閉症兒的思維方式。



       而在男女童的差異上,正常女童的繪畫內容多是人、房子、動物、與家庭內部的環境,男孩通常喜歡畫機器人或交通工具如火車、船貨或是武器。而同樣年紀的的自閉症兒畫的則是他所看到的事物,且會深入細節,例如車身結構、電線桿、馬路的雙黃線等。也因為自閉症者對細節十分敏銳,高智商的患者很可能就會具備某方面的天分,甚至因此成為某個領域的天才。



      成人患者有能力謀\\\生



       一般人多半關心自閉症兒,到底這些兒童長大成人後的命運\\\如何?實際上,自閉症患者成年後不盡然無謀\\\生能力,許多患者可以完成大學教育,能正常的工作,甚至擔任電腦工程師等專業人才,而且也能正常婚嫁及生育下一代。



       今年 26 歲的患者 Lucy 從不願讓人親近她,最大限度是允許人碰觸她的肩膀,她有自己的一套口語表達方式,可惜一般人總是分不清楚她想要表達什麼,因此有時她必須用文字來替代。Lucy 即將完成大學學業,希望畢業後可以找工作,她的理想是能在披薩店工作。



       許多自閉症患者在某方面比起常人有過人之處,特別是對細節與例行事物特別擅長。例如有的自閉症患者能過目不忘,有人可以記憶數十年來每年流行歌曲排行榜上的前十名,或是記得每個人的生日,這些卻是一般人所缺乏的技能。因為自閉症者具有系統化的能力,只是以不同方式發揮。一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半開玩笑地說,讓自閉症患者去做機場通關掃瞄安檢,一定巨細靡遺,因為他們十分注重細節。十多年前,由好萊塢影星達斯汀霍夫曼與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雨人》(The Rain Man)中,霍夫曼所飾演罹患自閉症的哥哥,是數字與機率計算的天才,可以精確無誤地記住火柴盒剩餘的火柴數量。



       一般人不會去記憶太繁瑣的細節,自閉症患者卻相反,且他們對於光線、數字計算、聲音特別敏感。因此自閉症患者有某種超人的智商與智慧,只是必須將他們放在對的環境中。就如同一名成人患者說:「自閉症不等於智障,但是目前社會對待自閉症患者,是把海水魚放在淡水魚缸裡飼養,如果把我們放在對的環境中,我們會表現正常;反之,我們就成了一般人認為的低能。」同樣的,在就業的安排上,自閉症患者最好是安排在適當的、且他們非常樂意去從事的工作環境。特別是一般人無法忍受且認為枯燥的工作如衣廠的品管、工廠的焊接工等,他們卻可以做得很好。



       問題是,到底何種環境才是適合的環境呢?在學界相當知名齒W的動物學博士田波葛藍登 (Temple Granden),從小被診\\\斷患有自閉症,但是他的智商非常高,能夠觀察動物的行為與反應,但無法與人相處。葛藍登長大後經營一座農場,並成為動物學專家,他在經營農莊的過程中,觀察到牛在被宰殺前會害怕而暴躁,但是身體在經過一個特殊的設備擠壓後,卻變得很平靜;他從這個過程獲得靈感,發明了一種裝置,在他需要去社交活動前,先讓感知神經接受此種裝置的刺激,讓感知神經暫時恢復正常,獲得平靜,才能去應付與人相處的社交場合。葛藍登的理論認為,許多自閉症者擁有高智商,只是因為體內感知神經的障礙,使他們與世界互動的門被關閉了。



       陳慧英贊同葛藍登的說法與做法。她表示,專業上治療自閉症兒的方式之一是用一種特殊的刷子,經常刷孩童的皮膚,增加感知神經的刺激,除去外表過度的敏感,暫時打開感知神經之門。



      斷除酪蛋白與麵筋類食物



       語言治療師與能量治療師吳志青則表示,從生理上來看,自閉症兒的腦內缺乏某種酵素,致使孩童對許多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因此自閉症兒多半相當挑食。面對許多無所適從的家長,吳志青會建議先從飲食改善下手,她稱之為「斷毒」。吳志青說:「因為這些有問題的孩子腦內缺乏某種酵素,吃進去的某些食物無法消化,反在體內形成一種毒素,而且會上癮。因此我們會看到許多自閉症孩童對牛奶上癮,一天得喝上一大桶。」她通常建議家長先斷除如奶製品類的酪蛋白及麵筋類食物的攝取,例如牛奶、麵包、米飯、麥類食品、餅乾等,同時補充友善細菌。



       吳志青說如果確實遵照此種飲食建議,幾乎有 80% 以上感知有障礙的孩童會有很大的進步。而失敗的原因多是因為家長沒有徹底去執行此種斷毒的飲食方式。不過她建議家長,不妨在不同時期分別進行這兩類食物的斷除實驗,才能找出孩童的飲食問題究竟受何者影響。



       吳志青提到一個因為斷除此兩種食物,而使得感知能力有顯著進步的案例。一名3歲半的自閉症男童原本對牛奶的癮頭非常大,嘴上時時都啣著奶瓶,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見到東西就伸出手去破壞。有時母親帶他上街,他還會不自主地破壞商店或地攤上的擺設品,讓母親備感困擾。但是斷除這兩種食物沒多久,過去男孩對父親叫喚他的名字總是無反應,「斷毒」不到一星期,當他父親叫喚他的名字時,男孩回頭與回應的機率大增。



       一星期後,當媽媽帶著男童來到吳志青的辦公室,男孩竟可以安靜地坐在母親腿上,並親吻母親的面頰,男孩的母親感動地淚流滿面。



       更值得驚訝的是,當男孩坐在窗邊,看著窗外透進的陽光映照出自己手掌的影子時,竟會對著手掌與影子發笑許久,這在過去從不曾發生。「因為自閉症兒對自己的身體沒有感知力,不知道自己有身體,對四肢更不會去注意。對週遭的人沒有反應的原因,是因為感知力被破壞,因而將週遭的人視為物品或家具,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兩星期後,男童對危險的懼怕力也有了明顯的回應。例如當爸媽帶著他去接姊姊放學時,男孩看到路上的車子與動物,會呈現出懼怕而挨近姊姊身邊。過去總是坐不住的他,在「斷毒」療法後,再去特殊教育中心治療時,竟可以乖乖坐在椅子上一個小時,安靜聽老師教學。



      3歲前治療效果最佳



       一般人會透過觀察來判斷是非善惡與喜怒哀樂。但是自閉症者卻得用一套規則,如果沒有這套規則,他們便不知道如何去辨別。因此許多治療師與專家們甚至以電腦制定出人的各種表情,清楚標上每個表情的情緒與代表的意義,成為一套規則,來幫助自閉症患者記憶。



       46 歲電腦工程師大衛從沒想過自己會是自閉症患者,直到他 8 歲大的兒子與自己都接受正式的診\\\斷後,才發現兩人都是自閉症患者。大衛具備工作技能,但是他的社會低能與不適應,導致他兩次婚姻失敗,工作也不如意。他表示,他在工作上覺得一切正常,但總覺得所面對的同仁們都令他厭惡且防衛性過強,他認為自己在人際相處上,一定有某些不了解的線索,因此每一次都把社交關係搞砸。同樣的,電影《雨人》中的自閉症哥哥是個數學天才,但是他卻完全無法分辨為何旁人會對他的行為感到憤怒。這些患者不和別人接觸是由於他們不明白旁人的言語、行為、表情,因而不知如何合情合理去反應,且即使經過學習與經驗也不見得可以學會。



       造成自閉症的原因目前並無醫學定論,有的專家將之歸咎為嬰兒出生後每階段所注射的各種疫苗所致,也有的說法是高溫加熱殺菌的牛奶造成,但是這些都只是假設,至今並未有足夠的證據證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自閉症是因為多方面因素造成腦部的傷害,使得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引發智障、癲癇、過動、退縮以及情緒等障礙。反映在生活中便產生缺乏交互作用的能力、語言表達困難、及偏異的行為。



       過去的許多醫學報告多半認為,自閉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不過 25% 典型的自閉兒透過發病初期密集的治療數年後,可以進入一般的學校就讀,在某種程度上過著正常的生活。3 歲前接受治療的效果最好,5 至 6 歲間的患者也會較快恢復語言能力。



       由於自閉症兒不斷增加,如今以往一些特殊教育與語言治療中心已不敷使用,特殊教育的師資也不足。許多家長痛心的是,自己的孩子雖朝夕相處且近在呎尺,但心理上卻遠在天邊,因為自閉症兒拒絕父母的擁抱,對父母的呼喚也漠然相向,甚至不知道眼前的是自己的父母。家長們為了挽回心愛的孩子,四處求訪名醫,加入自閉症兒家長互援團體,只希望能找出一線生機。



       美國目前對於自閉兒的醫療資源不足,加上費用昂貴,許多家長為讓家中的自閉兒獲得更好的照顧,經常得孟母三遷,遷居至可以就近獲得醫療資源的地方。一如一名家長從加州遷居至新澤西洲的普林斯頓大學區,必須面臨昂貴的房租與生活開銷。這位母親說:「我沒法治好他,唯一讓我覺得心安的就是讓他得到最好的照顧。」



       但是許多學區的特殊教育發展與師資,已不敷突增案例所需,許多家長必須在候補名單中苦苦等待著學校通知能讓孩子入學。且平均每個學區為一名自閉孩童負擔的成本每年達 6 萬元。目前全美學齡中的自閉症兒約有 12 萬,較 10 年前增加了 2 萬人。對家長來說,除了學校內的教育外,還必須帶著孩子進行校外的治療,平均每個自閉兒家庭每年的此種花費在 2 萬至 4 萬元間。



      太空總署研究員的兒子



       目前專業上治療自閉症的方式非常多,例如認知教學、感覺統合訓練、行為治療、語言溝通訓練等來減輕症狀,再結合其他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方式。自閉症真的無療癒希望嗎?雖然完全治癒的例子極少,但也並非沒有治癒的可能。原本任職美國太空總署的史丹佛大學電腦博士藍斯基(Amy Lansky)在 10 年前發現自己的兒子罹患自閉症後,決定辭去工作,帶兒子接受各種治療,從傳統的藥物治療、語言治療、特殊教育無所不試,可惜沒有任何進展。她最後尋求一種稱為「同類療法」(Homeopathy)的另類療法,卻奇蹟似地治癒了兒子的自閉症,讓孩子恢復到正常孩童的生活與社交。她將這個經驗與同類療法的方法加以記錄,在去年出版了「不可能的療癒——同類療法的奇蹟」《 Impossible Cure——The Promise of Homeopathy》一書。



       1994 年,藍斯基的兒子馬克思 (Max) 已經3歲半還不太會說話,他能記憶一些字彙,但似乎並不懂得如何表達,或根本不知道這些字彙的意思,而且情況愈來愈惡化。然而在某一方面,馬克思又絕頂聰明,他認識所有的英文字母、可以從 1 數到 10,甚至會自己走到書桌旁打開電腦,用滑鼠開啟遊戲軟體;他的聽力正常,喜歡看電視,聽到舞蹈的音樂會跟著音樂起舞。但他總是獨自一人看電視、堆積木、玩電腦遊戲,根本不願與家人互動。



       馬克思進入幼稚園後症狀更明顯。他從不與其他孩童互動,眼睛不與人相觸,在教室裡沒有一刻安靜,當老師開始帶著孩童到教室外遊戲時,他又寧願自己一個人待在教室裡只是盯著籠\\\子裡的動物或是玩具看。在家裡,馬克思也不合作,每次媽媽唸床邊故事給他聽,他從不會安靜躺著,不是在床上倒立,就是在桌子爬上爬下。媽媽問他的話,他不回答,也不看媽媽的眼神。



       藍斯基帶馬克思接受語言治療以及被認為治療自閉症兒效果相當好的行為治療 (ABA),以及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數學與閱讀技巧,狀況並無改善。直到 1995 年,藍斯基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一篇有關「同類治療」的報導,過去她對此種治療法一無所知,誤以為是一種服用藥草的另類療法。深入研究後,她才發現這種療法已經發展了 200 多年,不但治好許多慢性病,也是治療自閉症的唯一曙光。



       同類療法發明於 1755 年,目前在歐洲、印度、斯里蘭卡、南美洲等國家很盛行,許多國家甚至將之列入醫療保險內;然而因為諸多因素,過去在美國的發展受到阻礙,因此目前仍屬於另類治療中少數人使用的療法。



       同類療法的理論類似「以毒攻毒」,認為如果某種物質導致一個健康的身體患疾,那麼同樣的物質也可以治癒一個生病的人,此種療法稱為「相似的痛苦」。治療的關鍵是找出與病人症狀吻合的物質,然後找出最有效的藥劑讓病患服用。例如治療一個感冒的人,吃藥的目的不是要停止咳嗽,而是讓身體自己了解要去治癒這個疾病,因此治療師會找出一個讓正常人罹患感冒的藥劑,讓病人服用。



       同類療法的方式是從身心兩方面同時下手,治療師在診\\\斷病患時必須詳細地詢問患者從母親懷孕期間至目前時期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飲食偏好、生活習慣、母親與孩子的個性、害怕的事物,成長期間特殊的事故等細節加以分析,然後找出相似的規律,對症下藥。



       以馬克思為例,他平日對牛奶特別偏好,甚至一天得喝上八大杯;他喜歡奶油與辛辣的食物;個性積極,喜歡音樂和舞蹈,睡覺時喜歡把手放在頭部下方,父親家族有遺傳的糖尿病;他的個性固執,是完美主義,喜愛動物。針對這些特質,治療師為他找出一種藥丸,讓馬克思每天早上將藥丸加水,用湯匙自己喝,夫妻倆人則在一旁給予關懷地照顧。



       兩天後馬克思就有了顯著改變。他開始使用過去從未用過的字與短句,說話開始流暢,好像正在思考如何把每個字講出來,當語言治療師給他指令時,他可以一次接收兩個指令。每一天,藍斯基逐漸地將藥劑量增加,夫妻倆發現,馬克思開始注意週遭環境,也會顯露出興奮的表情,或注意語言治療師與母親的說話。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後,馬克思奇蹟地治癒了,測驗結果有關自閉症的所有症狀已經消失,目前他就讀小學四年級,與一般孩童一樣的上課玩遊戲,完全看不出過去曾是自閉症患者。



       馬克思的痊癒也讓藍斯基的生活有了重大改變。她目前致力同類治療的推廣,並建立網站 (www.impossiblecure.com) 協助自閉症兒的家長,推薦與介紹各地的同類治療師。



      同類療法極具爭議性



       同類治療在馬克思身上發生了奇蹟,不過它是一種極具爭議性的療法,傳統醫學也質疑同類療法的效果。吳志青與陳慧英都認為,一般自閉症者所接受的治療很多,且各種療程同時進行,所以若孩童也接受同類療法,很難斷定其改善是否全為同類療法的功勞,不過他們並不反對家長尋求此種療法。



       住在賓州的吳太太本身是教育工作者,發現自己的兒子有輕微自閉症與社交上的障礙後,辭去工作專心教育兒子,同時尋求各種治療,也在一個機會下獲知另一個華人自閉兒的家長帶孩子接受同類治療後,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很多,因此決定一試。她透過藍斯基提供的網站資料,找到在康州的一位同類治療師,在去年 11 月接受治療。治療師在將近兩個鐘頭的面談後,開立兩個月的藥,並要他記錄下孩子在家裡的各種情況,以兩個月為期再去評估孩子是否有進步。



       吳太太表示,目前已經6歲的兒子智商與正常孩子無異,會彈鋼琴、游泳,只是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同時表達能力比實際年齡落後許多。「一般的孩童到了 3 歲左右就會對許多事物問『為什麼』,他直到 6 歲才到達這個階段。」吳太太對於同類療法抱持試試看的態度,同時也不放棄目前正在進行的許多療程例如行為治療、社交技巧訓練、語言治療等。她說:「反正每種療法都去試,希望哪天就碰對了一個有效果的療法。」



       而已陪伴自閉症的女兒走過 15 個年頭的周密,也曾帶著女兒去尋求同類治療。她表示,女兒的症狀不僅是自閉症,還有許多其他的病症,例如帕金森氏症等,必須所有的治療與特殊教育多管齊下,因此同類治療僅是她所尋求的治療之一;也許是無法對所有的病症下藥,因此僅能在某些方面達到效果。住在聖路易的周密說:「自閉症者的症狀相似但造因不同,沒有單一種治療可以治癒所有的自閉症者,所以沒有萬靈丹。」



       在經過同類治療師測試之後,周密了解女兒體質過敏的事物太多,因此治療師所開的藥也很多,不是每一種藥都有效,同類療法的藥是草藥提煉,優點是不會上癮。例如其中有一個藥是鎮定作用的藥,在女兒經常無法自主的發脾氣時,她會讓女兒服用,以鎮定她的情緒。而 15 歲的女兒似乎也了解這劑藥對她的作用。「有時候她知道自己快要無法自主的脾氣暴躁,但是無法控制,讓她很不舒服,她也會主動說她要吃這劑藥。」此外,女兒有自戕的傾向,則用另一種藥來治療。



       頻率高時,周密每兩天帶女兒去見治療師,不過治療至今沒有太大進步,治療師也表示沒有把握治癒。但是女兒已經與自閉症抗爭了10 多年,周密只要見到有任何新的治療機會,她都不會錯過。



       對自閉症者的家庭來說,這是一條漫漫長路,家庭成員也感到心力交瘁,因為不知道能否有治癒的奇蹟;而對自閉症患者而言,人類感知的世界對他們就像一道難以開啟的門,如何以及何時找到那把開門的鎖匙,是一條無盡的旅程。

      本報記者劉愛貞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Thank you so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