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19 中年·旧欢 高龙巴 梅里美

#19 中年·旧欢 高龙巴 梅里美

在加拿大跟tutor练英文,一次是跟一个摄影师 – 她本来是做秘书的,喜欢艺术改行摄影。据她说比当秘书挣得还少,但为爱无悔。从那我的概念就是艺术的饭碗比较小。。。我拿了一本西方艺术史,每翻到一个艺术家,就聊一会儿 – 想想还蛮浪漫的。也试图跟人聊文学,我最喜欢的作家,以文字和结构来说,是Merimee – 然后对方比较茫然的看着我。我觉得可能是我发音不太正 ,还特意查过语音 – 其实是梅里美太小众可能也太古老了。直到碰到一位学法国文学的,她说当然知道Merimee 啊。可惜她太一本正经,我都不好意思八卦,他跟乔治桑到底是咋回事。。。

还有给我们做义工的法国女郎,真是好风仪。我跟她聊法国总统,想了解(八)一下本国人怎样看她们总统的。。。结果她分析了一通左右似左实右总之没都没什么好东西。。。哎 知音者几稀。

梅里美最有名的作品是《卡门》。我看的好象是另外一个名字嘉尔曼。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话里话外的对卡门明贬暗贬,可是人物活脱脱的出于笔下,超乎了他的意愿与控制似的。作家的必备素质是抽离。伟大的作家能够创作出鲜活的人物,长留人间,而人物也加持了作家的身后名。真是相辅相成呀。

但我小时候比较难欣赏卡门。卡门其实超出了那种爱憎分明女小白的理解力。那时我最喜欢的是高龙巴 – 怎一个强字了得。好象也没有起“当如是”之心,就是觉得有这样女子存在,只是虚构的,也是好的。

忙里偷闲,忆如梦旧欢。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中年读书 -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5

    现在读书如果不做笔记,忘得很快。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Finding Success, Happiness, and Deep Purpose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 亞瑟.C.布魯克

    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关于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 流体智力是年轻人拼的记忆力+逻辑一类的能力,而中年人要想发展第二曲线,需要运用晶体智力 – 结合经验,提供教练教学 facilitating coaching之类的。我需要重读一下,才能运用到晶体智力。。。流体智力确实在流失。。。

    英文书名很符合畅销书的路数,谁不想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过好人生下半场

    中文也很符合中文畅销的特点。。。

    这是网上的一个读书笔记。https://blog.udn.com/tsou921215/179844883

    • #2 中年.饮食 - 控糖革命 +4

      《控糖革命》是一个需要控制饮食的朋友跟我分享的。ta也是朋友照书做有效果,才跟着看书的。有两个可靠的信息源,我就大致看了下内容,在豆瓣上找到小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75615/)。我没什么控体重或摄糖的需要,但调整一下微习惯,减少摄糖的高峰低谷,让它比较均衡,自己会觉得精力比较平稳 – 这个很可。

      进食顺序是菜,蛋白质,米面之类的淀粉,然后水果/甜品。按着这个顺序,明显的我的饭量减少了一半。因为菜和蛋之类的吃完已经快饱了。另外,我家一直挺低盐的,但开始觉得,菜有点咸(很自然,没有跟饭一起吃嘛)。如果这样持续两个月(分享的人说是两个月见效果),大概率是会有我想要的结果。

      我跟同事+朋友分享的时候,遭到友邦惊诧 – “这个顺序你没听说过?”估计是控体界的常识。。。我大概知道不同流派都强调少吃碳水,但不知道具体的顺序。不知道是因为没需要,这是小白的幸福和幸运吧 – 什么都研究过了,还是吃嘛嘛香,喝水都长的那种挣扎,我是无从体会。不过,人生各有挣扎,概莫能外,只看用什么态度去面对。

    • #3 中年防骗 +3

      看到什么玄学投资(在广州?)暴雷了。。。玄学/国学被这样人发挥,终于压不住棺材板了。。。

      别的不管,我觉得看到年回报 60%,这个数字第一个反应就是得 断 舍 离。该拉黑拉黑。

      加拿大的金融欺诈也不少,有一大因素是金融犯罪的后果不那么严重。有本书叫 Naked Investor,是加拿大的作者写的。专门写各种骗子的路数。骗得最惨的是在教堂/清真这类场所,钱财信仰都受到损害。文章发表之后收到好多威胁,也得到很多鼓励 - 有些从业人员赞成揭露黑幕,合理合法的挣钱。

      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但一直是翻一下放下,翻一下又放下 - 满眼看的都是不开心。最终好象是疫情还是什么无所事事的时候,读完了。很佩服作者。敢于直面那么多的糟心,书写下来,非常有意义。

      中年防骗,和年轻人有什么不同。。。主要是没有籍口了。见过世事纷繁明暗,“不知道 没想到 想不到” 都不合适出口了。有坑,踩到,多多少少,有自己配合的成分在。觉知 反思 承担后果,不会重复。

    • 老ID就是学问多。😀 现在我读英文书就会睡着。
      • 我是听书会睡着。。。 +1
        • 不看书都能睡着
    • #4 中年·明心 Clarity and Calm for busy people +1

      #4 中年·明心

      繁忙熙攘的日子里,怎样练习觉知,安放自我?哪来的时间?这方面,佛家的方法论最全面而贴心。你有五分钟吗?没有,那1分钟,30秒?30秒可以做什么静心活动都给提供好了,太体贴易随喜。低阻抗。人生如果有了clarity & calm,又有什么不能迈过的沟坎呢?

      Clarity & Calm for Busy people 这本小书是我参加一次南传佛教活动时得到的。一直放在我床边。偶尔翻一下。上面写着免费传播。我搜了一下就找到了:https://www.abhayagiri.org/media/books/Sucitto_Clarity_and_Calm.pdf

      南传佛教是梁文道修的那一派;Ken Robinson在某本书里提到他儿子对佛教感兴趣,发现家附近就有个中心 – 也是南传的。感觉好象是他们没有那么高调,但你有需要,就会发现他们是在的。我见到的那位Ajahn (泰语 老师),是加拿大人,应该是德裔,他的书封二上介绍他修行多年,为照顾老病的妈妈回到安省 – 感觉这样的出家人不失在世的人情人性,很温暖。听他的分享,能够感觉到“现场”的精神力。当时我是带着问题去的,但看跟他提问的都是老年人,谈生死这种大的问题。我就没有占用时间提问。而其实我也得到答案了。他对于有些问题,boundary是非常清晰的,诚恳而朴实,有的问题直接说这个我不能答,如果答了就不是monk了。完全没有“佛法无边”的架势(和藏传的风格完全不同)。后来疫情期间还网上参与过一次类似的活动,感受弱很多。

    • #5 中年·克制  万历十五年 +3

      #5 中年·克制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这本书我是疫情前后才看的。。。这么有名的书,诸多的推荐如雷贯耳,之前我都没想起过看一下。我对历史,确切说兴亡史没什么兴趣,“太阳底下无新事”。我对人有兴趣 – ta所在的时,空,位置,影响,家族,后代,其来有自,又错综芜杂。

      我读黄仁宇的第一本书应该是跟经济有关。他有两本书和资本主义有关,正好有段时间我正要unlearn自己以前学的一套东西,重新尽量客观的看看所处的社会。我对于他的“大历史观”深以为然,后来就找出来《万历十五年》看了一遍。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是它的“克制”。因为它太畅销了,再加上各种书评的渲染,我想当然以为它会有畅销书的那种习性 – 是能让人不说热血沸腾,也会激情震荡念念不忘之类的。但他是用了史家笔,书写,描绘,徐徐展开,如临其境,如神附体。文章做到这个份上,可说此生无憾。

      很多历史学者对黄是很有微词的。我看过一位复旦教授(教什么的忘了)的网课,提到黄仁宇说他的万历那本书写得很好,但他的大历史观,他大摇其头,说太书呆子了,“我也是书呆子,但他太书呆”。对我这种吃瓜群众来说,颇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既视感。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能稍微有个大脉络就足够了,具体细节,鲁迅早就在字缝里读出来了,知或不知,又如何。

      写了一通,跟中年好象没拉上关系。硬拉回来扣一下题 - 中年是开始学习/掌握克制的艺术的好时候。芒格不是说过嘛,40岁才能开始价值投资。大概一个意思。

      • 都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国家的兴衰,历史的背后。
    • #6 中年·瞬变 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 +2

      #6 中年·瞬变 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

      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

      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瞬变,很好记,所以我记住了很多年。副标题搜了一下给改成了这个样子: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方法。有点鸡贼。

      所谓瞬变,往往是有许多铺垫的,时,运,势,很多因素。变化只是一个外界看到的呈现。真正的改变是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很漫长,漫长到超乎想象。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什么轻松改变的例子。。。可能正赶上这几天能量比较低。

      这书对我最大的作用好象不是行为方面的,而是信心方面。当时应该是职业有所倦怠,人生不少怀疑的阶段,这书让我感受到自己仍有热血,而热血还会为希望而有所沸腾。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有提振感。或许,是时候重读这本书,看看那种感觉是否还在。

      至少现在觉得,假如有一天我要搬离这个借书超级方便的城市,这本书我会买一本,带到新的地方。开始新的信,愿,行。

      中年,天然是计划/执行改变的好时节,有阅历,有能力,有定力。“我言秋日胜春朝”,生在网络这么发达的E时代,追思古人如此豪情,不亦乐乎。

    • #7 中年·资本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1

      #7 中年·资本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黄仁宇

      有段时间,恶补了一阵资本/金融史之类的基本常识。印象最深的是索维尔的一本书里提到中国的水运经济,Sowell让我第一次从一个外界,(可能未必100%)客观的角度看花下的历史和经济,他的文字功力了得,让我感觉附翼在龙之角,时空中轻盈滑翔而过,千年不过一倏忽,转页间。而我不记得那本书名了。。。(我那流失的流体智力。。。)。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这本书是囫囵着看的,有兴趣的部分多花了点时间,没兴趣的部分就跳过。当时我看到赖建诚的书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15916

      ,还觉得他过于苛求了。主要当时是带着刚读完的感觉 – 我觉得黄写法国大革命是当然的啊,这世上还有哪一个民族和国人在革命和乌合方面有如此多的共性,对于有家国情怀的作者来说,这横生的枝蔓简直是必然。而革命和资本/经济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这次重新看了书评 – 感觉赖的书评是挺中肯的学者风,而我这种只顾自己感觉,挂一漏万的家伙,暂时只能写写七零八碎的感觉了。。。但,是,我能记住的也就是这点感觉了。。。而我的感觉对我来说,是活生生的。

      总之,中年能写的时候,很可以写一点。以致我们终将到来的老年。

    • #8 中年·执行 《我就是忍不住笑了》 +1

      #8 中年·执行 《我就是忍不住笑了》这是侯文咏的书。我看医科生多少总是有点不可思议。我认识的,或者知道的,医科生做什么好象大都是举重若轻 – 而且不失风度。“而且”这个词用得似乎并不合适,因为第一举重若轻就自带风度,第二举重若轻和风度根本就没有冲突,是可以并存的。

      可能是因为有感而发吧。我也可以举重若轻,但日常是迷里马登的。需要的话我也可以撑住风度,但需要撑住的哪里是真的风度呢。

      这本书里提到《白色巨塔》,我正好前两天在什么地方读到白色巨塔是个日本电视剧?难道侯文咏已经火到被日本引进?搜了一下,原来是撞题目了。巧到成书,同类题材,同一个题目。我不太读这类小说,但想当然他不会抄袭。

      《我就是忍不住笑了》充满幽默与自嘲。情绪不佳时可以调剂一下。

      图书馆的系统重新运行了,之前借的书,还书期统一定为3月底。我也要把手头的书读完,清掉。

    • #9 中年·滋养 The Artist's Way +1

      #9 中年·滋养 The Artist's Way

      这书我借着看过两遍,后来好象是reference 图书馆卖旧书的时候淘到的。

      我曾经有点拿不定主意,是否要按家人的建议,再深造一番。当时身边有个”富婆“朋友,周游过世界那种,当然主要富有的还是心灵。她估计是看我谈不上丰润的面相,沉吟说,”做什么,要看能否滋养到自己。“ 这句话有帮到我。具体如何滋养自我,我们的定义是不太一样的,那不重要了。

      目前我又有些一时委决不下。。。

      富婆仍然是朋友,她的世界仍然简明,要继续择城旅居。

      想到滋养, The Artist's Way 这本书自动冒出来了。它被众多writers奉为bible。。。我还参加过几次dt的小组活动,以这本书为主题。见到了一些artists的状态。

      这本书有很多实用的练习方法,最有名的应该是morning pages - 估计比较适合百灵鸟型生理时钟的人,但不适合我 - 我还有当初写的morning pages,十年也不会看一次,上次看过好象是不多不少,正好写了两个星期,就是大多数人新年计划执行的天数。

      适合我的是the artist‘s date。一个人每周一次约一个时间,给自己,做点有兴味,有意思的事。我把它称为和inner child 的约会。这个习惯形成了,是给自己的好奇在忙碌日常中留一个缝隙,不至于走到中年忽然发觉太匆匆,不但林花早已谢了春红,更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摇动。而心琴已芜。

    • #10 中年·人际《我好 你也好 》 +1

      #10 中年·人际《我好 你也好 》

      I'm OK – You're OK

      Book by Thomas Anthony Harris

      这本书是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我哥让我看的。也是唯一一本他推荐给我的书,记念下当时稀薄的兄妹情。我们的阅读范围基本没有重合,他看的都是帝王将相,我看的大多是虚构类的。

      这书很易读,相对什么叔本华加缪要容易多了。多年以后,在多伦多旧书店买到了英文版。

      Inner Child,Inner Adult,Inner Parent,化自佛洛依德的三个概念。模型简单,挺好用的。当然过分简化,也会有些问题。但总的来说做为入门书是挺不错的,没什么门槛就可以跨进去了。看完不免比比划划,胡分乱析。曾经不知天之高,地之厚,人心之幽微晦暗。

      你 我 好 不好,排列组合有四类。我好,你好;我好 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

      后来看到有人用它分析卡普曼的戏剧三角

      受害者 – 我不行,你行

      加害者 – 我行,你不行

      拯救者 – 我行,你不行

      这样一摆,很直观。人际间的戏剧三角比比皆是,底层逻辑其实简单。

    • #11 中年·见识 《一个女人的自传》杨步伟 +1

      #11 中年·见识 《一个女人的自传》杨步伟

      民国人物众多,杨步伟最特别。独立,大气,从小是被当男孩养,又是医科生。赵元任说她象美国人,他碰到她,一生之幸。

      有人说她太强势了,得理不饶人。老年跟人炫耀女儿还是女婿在美国做官 – 反正是一辈子要强。

      她的文字鲜活生动,有些自创的词句放到现在网络也没有违和感。强势 – 和女儿各种吵架,但貌似长女的锐气和妈妈势均力敌。幽默,在书里和先生隔空撒狗粮。

      强势,有能力,可是在人生取舍时放弃了事业。嫁个不想做官的教授。教授是普通人仰望的一个抬头。可世家的角度,“吃不饱,饿不死”而已。赵元任和杨步伟的出身差不多阶层,他够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

      感谢杨步伟的天赋,自信与执行力,留下了两本可读性很高的书。

      有些人经历颇多,不乏传奇,但是文字记叙能力有限,很可惜。比如毛彦文。而有些女子过于低调,比如方东美的夫人,网上只得一个名字高芙初 – 她是外语系教授,据说英文比中文好,应该也是有故事可写的。。。但能看到的都是她纪念先生的小文,且记得的篇篇涉及有限薪资,和先生对书的无限痴迷。但,至少,她是有名有姓。方东美的包办原配,不被他承认,无实亦无名,根本在方的年表经历上没有存在。。。张幼仪如果不是有一个好奇又能写的后辈,可能和她差不太多吧。。。

      所以,可否说,活得久,是一种胜利。以时间换空间,见识的,以及其他方面。

    • #12 中年·修爱 《爱的艺术》(1) +1

      #12 中年·修爱 《爱的艺术》(1)

      我曾闹过笑话,因为这本书。当这个书名冒出来的时候,笑话的场景也自然浮现了。

      当时我跟一位英文tutor练口语,是位退休的老头儿。说到喜欢的书,我说我喜欢The art of love。他表情突然过分生动,挤眉弄眼的说,“Really? That’s your favorite?” 当时我就知道啥地方不对。。。补充说,by Fromm。。。

      噢,他说,那是“The art of loving”

      我就知道The art of love可能不大正经。回去查,果然是古时候的小黄书之类的,作者是奥什么的。。(这个印象未必准确,但不重要了。)

      《爱的艺术》也是大学时读到的。(中文版好象网上就能搜到,是不是版权年限已经过了。)这本书很长时间都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首先,它很薄。其次,当然是它的主题。

      爱是种艺术,而艺术是需要持续练习与修行。这个概念和叙述,给我影响可谓不小。貌似一书在手,各种感情都门清。

      爱是对人类之存在这一问题唯一明智而又令人满意的答案。 - 佛洛姆

      年轻的时候看到这种充满权威感的语句,如何能抵挡。佛洛姆在很多年内都是我仰望的一位作者。我了解他的生平,也读了所有能弄到的他的书。对他的仰望,在多年之后,读到他某一本书的政治/军事见解的时候,忽然崩塌的。

      中年反而可以再读读这本书,带着自己的脑子,和历经风雨之后的心境。

    • #13 中年·修爱 《爱的艺术》(2) +1

      #13 中年·修爱 《爱的艺术》(2)

      我发现,Fromm对我的影响,比我以为的要深。

      深到好似不宜这么不够正装其事,不太正经,模糊弥漫的对待。

      我有个朋友,说她爱上了一个人,一位去世的作者,梭罗。她读了瓦尔登湖。

      我说你知道不,他那个小木屋,用的地,是跟一个朋友借的。也就是说,没钱,没个富朋友,根本住不到瓦尔登,也许可以一日游啥的。

      没有生活,则爱无所附丽。没有经济自主,诺拉只能回归,或堕落。这些,大先生老早老早,就说过了。

      另外,读的梭罗文字,和跟一个梭罗恋爱可能是完全两回事。现实中梭罗也确实没有恋爱成功,短暂的三角过一阵。

      她觉得我好扫兴。确实,我同意,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有种未必讨喜的冷静。而且,爱,怎么能以成败来计算呢?是吧。是吗?引回Fromm - 如果爱是种能力,可否说,梭罗在恋爱方面,并没有投入的去打磨自己的技艺。他选择了另一个面向,更适合的领域,去深耕。

      总之,爱他的思想与文字,可。爱上他,可也不必。当然,这种结论我并没有跟朋友说。她自会有她的结论。

      • 👍
        • 🙏
      • 呵呵,点开读了,才想起俺不久前在谈读书的帖子里才贴过有关谈梭罗的隐居“神话”,若感兴趣的话俺再截出全文来分享,蛮有意思的一篇文章以及读后感: (#15850660@0)
        • 谢谢。对梭罗无感。。。以前我组过book club,每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比较高效的分享。。。
          • 俺意思是说,如果你那位朋友读过这篇“瓦尔登湖的神话”,或许就能理解你了,文不长,写的不错,与你的意思估计是差不多的,转抄一下:

            瓦尔登湖的神话

            和新英格兰地区许多静卧在人迹罕至之地的湖泊相比,瓦尔登湖堪称是闹市了。它被夹在一条乡间公路、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之间,有一大片停车场,一座仿照梭罗的描述而建造的小屋和一尊梭罗塑像,一个旅游纪念品商店,出售印有瓦尔登湖字样或图案或梭罗名言的各种物件,从汗衫到钥匙练应有尽有,当然纪念一个文人,书香气是少不了的,所以这里也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梭罗著作和传记,让你充分感受其本世纪以来与日俱增的世界性声誉。每年,在景色怡人的季节,这里总是车水马龙,成千上万的仰慕者们来到此地,在刻有梭罗下面这段名言的木版前驻足沉思:“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我而我却没能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生活过毫无觉察。”

            梭罗,他的小木屋,以及瓦尔登湖,如今已成为了某种象征:对文明的挑战,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或群体的疏离,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放弃。隐居,独处,冥思,与自然对话,在蛙声与鸟鸣中获取欢愉,在晨雾和暮霭里得到宁静。至于物质生活,则只有重复的一个词:简朴,简朴,再简朴。这一切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多么令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感到自卑。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切是一个神话。不错,梭罗是在这儿搭过小木屋,并断断续续住过两年。《瓦尔登湖》中的情景和感受,也多半出自这两年的观察和经历。但除此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是我们也应该知道的呢?

            例如,从来很少有人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既然决定要过一种遗世独立的生活,要尝试一种与庸碌的物质的尘世全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哪怕只是两三年,却又选择了一个离文明社会相距咫尺之地?如果你坐在梭罗的小木屋外,你可以看到不远处连结林肯和康科德的公路,著名的康科德镇离此地只有两英里,通往菲茨堡的火车(当时已经开通)就在湖畔驰过,最近的邻居不过在一英里外,大名鼎鼎的爱默森(梭罗建屋的那块地就是向他借的)的住宅就在散步的距离之内,而梭罗父母的家——当地人叫作“得克萨斯小屋”的——就在铁路边,步行十分钟足够了。新英格兰地区更具乡野气息的湖泊和森林难以计数,就远离文明社会而言,瓦尔登湖也许是最不够资格的。

            有很多事实是被传记作者们——更不用说被梭罗自己——或是闭口不提或是轻轻带过,因而对很多崇拜者来说是从未知晓的。例如,梭罗这两年的真正生活离他所宣称的隐居和简朴差得很远。实际上,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镇上去转悠,每天都要回到其父母家并常常满“载”而归。他的母亲和姐姐们每到周六都要到瓦尔登湖畔作一次特殊的探望,随身带去精制的糕点。他的文友们更是频繁地光顾他的木屋,在湖畔开“派对”,做野餐,甚至成立了一个称之为“瓦尔登湖协会”的文人社团。他们经常邀他进餐,最频繁的是爱默森。当地甚至有一个笑话说:每当爱默森夫人敲响她的晚餐钟时,梭罗是第一个飞快地穿过森林跃过篱笆在餐桌前就坐的。

            历史上很多被后世奉为楷模的人物,其乡曲之誉和身后的盛名并不相称,梭罗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我们常说天才或伟人往往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但对梭罗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被理解的问题,而是一个被宽恕的问题。在那个时候的康科德镇民眼中,梭罗作为“游手好闲者(idler)”所引起的反感远逊于他被称为“焚毁树林的人”。那是在一八四四年春的一天,梭罗和爱德华·霍尔——康科德镇的名门之子——在河畔钓鱼后在一处叫做“公平天堂(Fairheaven)湾”的森林煮鱼杂碎汤,由此酿成了一场火灾。当梭罗奔到镇上叫人来灭火后,他没有赶回火场扑救,而是爬到附近的一处小山坡上观赏了一番火景,并在事后写道:“那真是十分壮观的一幕,而我是唯一欣赏到它的人。”这场大火毁掉了三百英亩的林地。康科德的地方报纸严厉地责备了本社区的这两位“公民”,说他们并非出于无知——当地也许没有人比梭罗更清楚在这个季节火种绝对不该携出门外——而完全是因为不负责任从而引发了这起灾难。这起“意外”(梭罗的很多传记谨慎地选用了这个词)使梭罗在镇上的名声变得十分糟糕。镇民们可以对他文人的怪癖耸耸肩,但却不会轻易宽容他闯下的这个大祸。有人提到他时甚至说:“那个该死的混蛋(damned rascal)!”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恰好发生于他在瓦尔登湖畔筑屋的前一年,第二年春他的好友钱宁就他的这种名誉危机和由此引起的恼怒从纽约写信,建议他找个地方避避风头,而他们过去都曾经对在瓦尔登湖畔爱默森的林地上筑个小屋这样的想法感兴趣过。

            虽然没有人会认为梭罗的隐居仅仅是为了从一场名誉危机中解脱出来,但无疑其真正的动机并不仅仅如他所说的那样或如多数崇拜者所相信的那样只是为了某种生活方式的尝试,只是纯粹为了某种超然的精神的目的。有批评者甚至怀疑他此举(特意选在独立日搬入)是为了重新吸引镇上人对自己的注意,某种程度上抵消掉一年前的名誉损失。然而,不管后人将会把这个行动看得多么严肃,多么富有诗意和象征性,对很多镇民来说很可能这只不过有点像一出乡村喜剧罢了。

            即使撇去这些事实不顾,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社会的抨击也给人以故作姿态和过甚其辞之感。他一再宣称要把自己的物质欲求降到最低程度借以提高其精神境界;他最热爱孤独,从没发现比孤独更容易相处的伙伴;社会太人为了,生活离自然状态太远了;社交太廉价了,几乎都是肤浅的应酬;甚至连邮局都是多余的,因为他从未收到其内容同其邮价相值的信件(对于一个留下大量信件的作家来说,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比这更矫情的说法)。《瓦尔登湖》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当我写下下面这些文字——或者它们之中的大部分——的时候,我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林子里,离任何邻居一英里以上。我完全自食其力,栖身于一个自己搭建的木屋,它位于麻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且不说其传记材料证明这本书并非是在那个小木屋里,而是在结束了“隐居”之后的好几年中在其舒适的家中完成的(其实对于一部名著而言,完成于茅舍或是豪宅对它本身的价值并无增减),仅就文字而论,这里给人的感觉也是炫耀多于自白。联想到《瓦尔登湖》中那张不厌其烦的甚至没有遗漏掉一支粉笔的开支的二十八块多美金的建房开支表(梭罗是想告诉人们他仅花了二十八块钱就给自己造了一座屋子),我们不由得想说:如果对奢侈的夸耀令人厌恶的话,那么对简朴的过分的自炫也难免让人起腻并怀疑其动机。

            梭罗的一位评论家说得很中肯:对于梭罗想要模仿的一些东方圣人来说,隐居和简朴不过是一种存在方式,无须宣示,更不奢望被人铭记,而对于梭罗来说却成为了一种姿态,并惟恐不被人所知。我们也许还可以补充说:想要隐士的声名却又不想过真正隐士的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梭罗的本意。

            梭罗对节欲和简朴的说教有时到了近乎虚伪的地步。他建议钓鱼伙伴约翰·菲尔德采用他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看来这位整日劳作的苦命人太为物质生活所累了。他说如果放弃茶、咖啡、奶油、牛奶、鲜肉和所有可怜的菲尔德努力想要得到的东西,他就不必付出相应的劳动,也就不会有相应的物质补偿要求。“因为我不努力工作,所以我也不需要这些东西”,因而能够从物质的拖累中解脱出来,沉浸于思考和写作之中,而显然这是一种比尘世的忙碌更为优越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所有的人都如此呢?”梭罗问道。他似乎忘记了菲尔德是个拖家带口的汉子,有着一群急需起码的营养物质的子女,并不像他梭罗那样是个快乐的单身汉,并有着一群物质实力雄厚的亲友作后盾。霍桑在听到这则故事后曾经讽刺地说在梭罗面前,任何一个有一点钱花,有一幢房子住或是有两件以上衣服穿的人都会觉得无地自容的。

            除了他那大张旗鼓的隐居以外,梭罗另一个传为美谈的故事是因反对联邦政府对墨西哥的战争以及对奴隶制的容忍而拒交人头税并为此而入狱。其实这件事也具有某种喜剧色彩。那天他从瓦尔登湖畔回到镇上修鞋,被税吏发现并扭送进监狱,正巧被其姨母(或舅母?)见到,赶忙替他代交了税款,于是只关了一夜便被放了出来——更准确地说是被狱卒赶出来的,因为梭罗似乎觉得别人代交的税款并不代表他本人的意志。这件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梭罗的某种一贯性,即行为(拒绝像别人一样交税)比立场(反战和反奴隶制)重要。对梭罗知之颇深,对他如同待小弟弟一般宽容的爱默森曾说: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正是这种故意标新立异,故意与众不同的天性成为他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来源。他对政府、社会和公众行为——换句话说是所有非个人的东西——持一种几乎是先天的怀疑和不合作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有权利去承担的唯一义务就是在任何时候去做我认为是正确的事。”墨西哥战争和奴隶制不过是为这种态度提供了某种契机而已。人们往往一味赞美他不纳税以及提出“公民的不服从”的道德勇气,却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从法律上说,拒交人头税就等于不承认现政府并放弃其公民资格,这不但意味着实际上已不存在所谓“公民的不服从”,更意味着不再能利用合法途径参预政治。在当时的情况下,废奴和蓄奴两派都竭力利用合法途径去达到其目的,并置对方于非法境地。可以想象,在这场宪法之战中,如果亚伯拉罕·林肯和无数废奴主义者也仿效梭罗,仅仅响应“道德勇气”的召唤从而放弃公民权利退出法制轨道内的政治斗争的话,这大概正中南方奴隶主的下怀。衡量一个文人提出的口号,不但要看它是否响亮新奇,也要看它是否现实和出自责任感。

            瓦尔登湖被某种神话笼罩着,但这种神话与其说是梭罗刻意塑造和渲染的结果,不如说是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不错,《瓦尔登湖》确是英语散文中的杰出作品,但问题不在于书本身。很多人之所以被打动,纯粹是由于那个“隐居”的故事,它触动了现代人的一根虽没有实际功能却总是多愁善感的神经。也许梭罗真正的“隐居”生活能使我们反省诸己: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现代人类到底是城市的社会的动物还是乡野的孤独的生灵?那些口口声声说只有在原野和森林中才能找到其“精神家园”的人,又有几个不是在城市中,在安静的书房里,现在则越来越多地是在电脑上“敲”出其回“家”的感慨的呢?如今去乡野——尤其是那些越来越热门的还残存着一些原始气息的地方——作一次观光或漫游的人,到底是在追求一种单纯和简朴呢,还是恰好相反,已经变成了某种新的奢侈和贪婪?四周的乡野已所剩无几,安分守己地留在自己一手营建起来的城市里,把同类之间的关系搞得融洽一些,才真正是有大恩惠于自然,也有大恩惠于我们的后代。

            • 我那个朋友不会中文。。。如果有英文的话,麻烦转一下,我发她。感谢!
              • 哦,那是《读书》杂志里的文章,原文只有中文:


                :

                :

    • #14 中年·修爱 《爱的艺术》(3)+ 《逃避自由》

      #14 中年·修爱 《爱的艺术》(3)+ 《逃避自由》

      爱的艺术,我有中文版。又买了英文版,还曾把书借给一位对爱情有困惑的年轻人 - 后来ta幸福的结了婚(在加拿大合法,在某些国家还不合法的那种),但不知道是否跟这本书有关系。

      还有一次,是writing 小组里一位写作很有摄影机那种风格的组员,有一次她告诉我们正值新婚。。。不知怎么聊到了读书。我说爱的艺术适合各种年纪读,而恩格斯同志的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早就把成家这事揭了个底儿掉。过了几天,她真的在zoom那头手里拿着纸质书给我看,表示两本书都到货啦。我心里要说咯噔一下有点夸张,但残存的良心确实发现了一点。。。(话说新婚不是该忙着其他事么,真没想到人家那么爱读书)我说,那什么,这个恩格斯吧,可能不一定适合刚结婚的人读,结都结了啊,就别直面惨淡的人生了吧。她笑眯眯的说,没关系。

      Fromm另一本书《逃避自由》,大概要点,我是get 到的。但,对于那个境界,我有所犹疑。

      我又发现我也没有那么我以为的那么熟悉佛洛姆,对于我喜欢的作者,我都是直接读作品,基本不读传记。因为我觉得,文字感受是直接接收。。。我对传记的真实程度不太信任。基本上,中文的传记就没有不刷漆上粉的,不单是对本国人,对歪果仁也是能遮就遮,能掩就掩,实在不行就删改。

      但最近开始读英文传记了,引用各种原始信件,还原度比较高的那种。图书馆正好有佛洛姆的传记 – 期待啦。

    • #15 中年·哀乐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15 中年·哀乐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大概是疫情初起时我读到的。亲人在武汉,米寿过世 – 已是高龄,但仍然。。。我小时曾偷偷幻想,有这样一个妈妈该多好。。。直到大一寒假跑去她家,才发现还是不要了。。。太积极有力量的妈妈,还挺让人吃不消的。。。她看我填词,说她年轻时也喜欢的,后来工作忙了就顾不上了。我暗想我才不会。。。她的爱,丰盈热烈,象一团火,她仍然活在我心里,一辈子热情好强工作到老的医科生。

      失去了这位生命中重要的长辈,抑郁了几个月,读了很多书。重读佛洛姆,看他怎么精神分析希特勒。看他对社会的洞见,与局限。看他的深情,与天真。

      我还是相信,只有深深爱过,才能写出《爱的艺术》。我对佛洛姆很难客观,他的文字连接着我的年少偏激,和自以为知的无识。

      最近读霍妮的传记,其实是好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佛洛姆 – 他的对家们对他的评价,可谓酸到极点。其实聪明点,应该用精神分析去分析一番佛洛姆的童年与成长 – 顺便夹带一些私货,不知为什么没人这么做。估计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没有主动出圈的意识,也未识得不黑不红越low越high的精髓。可惜吃瓜群众少了好多精神零食。

    • #16 中年·争权 《叛道》

      #16 中年·争权 《叛道》

      我有个朋友是社会学专业,学过很多年做过深度学术那种。我问她印象最深的是哪位学者。她说是韦伯。那我还挺惊讶的 – 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也挺透彻的,怎么你好象没啥概念?难道社会学不研究社会?那你都研究了神马?社会学毕业如果找不到本专业的教职(这种情况概率还挺大),往往会跑来我们专业任职,那你们岂不是妥妥的误人子弟?

      我这个朋友倒也随和,跟我一起情绪输出diss了一番,结束了愉快友好的交谈。

      如果是我另外一个朋友,一聊天就交互停不下来的,就会反问我一句,那你呢?爱豆是谁?

      我墙上挂着一张打印的照片 – 40多岁的男性 – 在那里有年头了,已经熟视无睹。在左写右写佛洛姆写不完的时候,我注意到这位的照片,端正的长方脸,气质颇似美版的胡适,气势更强一些 – 问题是我一时不知他的大名 – 除了佛洛姆,我觉得好象没有这么重视过什么其他男性作者。我更多喜欢的是女性。但佛洛姆是偏方圆脸- 是年纪大了长成这样?他小时候还比较长有可爱的尖下巴,被妈妈打扮成各种小女孩。。。我搜他写逃避自由的时候 – 没有。他真正免版权的其实只有一张照片,5/60岁,略沧桑。

      对比墙上的硬朗,和电脑里的圆融,就觉得。。。男大十八变,未免变得太多了一点。

      然后突然灵台亮了一瞬 – 啊,shoot,神马十八变,这是咱们专业的大宗师啊啊啊。。。Alinsk - sorry 我已经把您忘到后脑勺久矣。

      如果算有过爱豆,他老人家就是我的唯一了。《叛道》我读过,他的生平我了解。他的后辈余荫包括奥巴马和希拉里,他的太太精神出了状况最终去了institution。(这种级别的英雄人物,一般人的精神力很难支撑匹配。)

      但是,做为一个不合格的小铁锈粉,他的精神好象。。。没有在我这扎根,落地。

      一时间,搞不清该忏悔一下下,还是其实今天天气还不错哈哈哈。

      就如实的描摹一下这心历路程 – 毕竟,我还是记起了他是谁。

      以及他的一些名言,权力主要有两个来源:钱与人。“无有者”必须从血肉之躯中构建权力。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学以致用了一点点。。。掌握了家里的财权。。。本来是互相推诿的结果,但有权在手就没有放的念头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吧。

    • #17 中年·聚焦 艾米

      #17 中年·聚焦 艾米

      #16 是“争权”,#17本来顺理成章是“夺利” – 但说到利的话,又是多少本书说不完,可以是另外一条主线。估计也没人会在这个扯闲篇的地方等着看怎样发达。

      不如聚焦一下。艾米蛮聚焦的,虽然她还不到中年吧。

      艾米是位作者。她有种独特的“艾米腔”,生动诙谐,人物都是活灵活现。她写的都是真人爱情故事,好象都出版成书了。https://aiyuan.wordpress.com/ 这是她的网页。

      曾经有朋友问我,真的有爱情吗?我毫不犹豫的答 – 有啊。去看看艾米。

      只不过。。。那种爱情是有前提的。要真,要敢,要有一定聪明,还有足够智慧。原生家庭不能太糟。在生存线挣扎的人,离那个境界会比较远。当然有些完全不差钱的银们,可能距离更远。

      我最受益的是她的论说文 – 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又不失举重若轻幽默的风格。

      现在她在连载发表新的小说 – 我明显对跟读故事的兴趣淡多了,不算是“故事客”。主要是我自己的状态已经变了。对于世上有些人发生什么事,没那么好奇。倒不是我对人的兴趣变少,而是我的关注点放到了具体我可以做什么 – 在我的工作范围内,以及个人的朋友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中年人,还可以做些事的阶段。所以,宜聚焦。

      对于一个天性发散的人来说,聚焦是可以聚焦的,但不发散也是违反人性的。所以,我在线下聚焦,跑到线上发散。。。

    • #18 中年·安内 self-compassion

      #18 中年·安内 self-compassion

      我经常跟年轻女生一起做事。有些姑娘们上了多年学,还是小白得很。各种防范意识很差。

      我也不是多复杂的人,只是阅历多了点,见过各种状况。。。我曾经认真的感受过自己的性取向 – 确定,肯定又断定对同性的意向为0%。。。

      某天说起深圳的“玄学投资”爆的大瓜,我现场表演了一下销售人员,亲热的拉住对方的小手,带着神秘说:“现在有个项目,年回报60%。。。就是咱俩交情好,一般人我不告诉她的。。。”

      然后我问她,第一反应是啥? 她 居 然 说“有点心动,想了解一下”

      “真的吗?听到这种数字,还不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我周围的小白未免多了一点。。。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招白体质,打算今年要改变这种现状。。。

      第一步当然是攘外必先安内。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做足自我关照。

      Self compassion是一本书,也是网站。https://self-compassion.org/what-is-self-compassion/

      这本书太厚了,阅读体验不太好,设想一个筋疲力尽的人,指望书中有应援,首先它得轻薄,给人以读完的希望,象爱的艺术那样,而不是重得拿着都吃力。还好网站还不错。。。在各种场合里,都会有人提到Dr. Neff的 Self compassion。meditation音频都可以下载,挺疗愈的。

    • #19 中年·旧欢 高龙巴 梅里美

      #19 中年·旧欢 高龙巴 梅里美

      在加拿大跟tutor练英文,一次是跟一个摄影师 – 她本来是做秘书的,喜欢艺术改行摄影。据她说比当秘书挣得还少,但为爱无悔。从那我的概念就是艺术的饭碗比较小。。。我拿了一本西方艺术史,每翻到一个艺术家,就聊一会儿 – 想想还蛮浪漫的。也试图跟人聊文学,我最喜欢的作家,以文字和结构来说,是Merimee – 然后对方比较茫然的看着我。我觉得可能是我发音不太正 ,还特意查过语音 – 其实是梅里美太小众可能也太古老了。直到碰到一位学法国文学的,她说当然知道Merimee 啊。可惜她太一本正经,我都不好意思八卦,他跟乔治桑到底是咋回事。。。

      还有给我们做义工的法国女郎,真是好风仪。我跟她聊法国总统,想了解(八)一下本国人怎样看她们总统的。。。结果她分析了一通左右似左实右总之没都没什么好东西。。。哎 知音者几稀。

      梅里美最有名的作品是《卡门》。我看的好象是另外一个名字嘉尔曼。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话里话外的对卡门明贬暗贬,可是人物活脱脱的出于笔下,超乎了他的意愿与控制似的。作家的必备素质是抽离。伟大的作家能够创作出鲜活的人物,长留人间,而人物也加持了作家的身后名。真是相辅相成呀。

      但我小时候比较难欣赏卡门。卡门其实超出了那种爱憎分明女小白的理解力。那时我最喜欢的是高龙巴 – 怎一个强字了得。好象也没有起“当如是”之心,就是觉得有这样女子存在,只是虚构的,也是好的。

      忙里偷闲,忆如梦旧欢。

    • #20 中年·和光 傅佩荣

      #20 中年·和光 傅佩荣

      有段时间,把傅佩荣的公开课听了个遍 – 除了论语。如果从方东美那往下比较,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么。。。

      不过,他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刚好 – 可能因为对象是大学生,大白话,挺接地气的。象他这个级别的学者,分享那么多个人的糗事,还挺少见的。

      哲学与人生,道家(的智慧?)老子,庄子,宗教与哲学,周易哲学,都挺不错的。修正了一些我对哲学支离破碎的一知半解。

      勉强听完了孟子 – 没有什么收获。他对庄子的解读,未免太温柔敦厚了。

      儒家的人,再怎么喜欢庄子也是枉然。道家好象提供了直升机,直飞到红尘外,瞰浮生。这星球如米仓一粒米 – 难怪有人说庄子传承自外星人。

      而儒家骨血精魂都生在阶层结构里。怎么可能既要又要。除非学哪吒。官场失意也很流行读庄子 – ,那能读出个啥,也是心里无着乱投射吧。

      我跟讲英文的人聊到道家,先提王尔德,基本没有不知道王尔德的。王尔德很推崇庄子。他那无差别花样攻击的不可儿戏,确实有点庄子的味道。他们的才气都是随便洒洒水出来的,不是写点东西要动足脑筋,揪断了胡须那种。

      流行的励志书总是说天才是99%的汗水什么的。那不是天才,是人才。其实人才更容易成功,一个是天才最根本的动力已经超越成败的维度了,而人才可以脚踏实地求仁得仁。还有天才自有ta的盲点。各有因缘莫羡人。

      能和光同尘,比较健康,已经很幸运,在中年。

    • #21 中年·自知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曾经有个网文的作者,写宋朝的官场 – 有一条线是田野调查,从细微的问题推出一县的经济民生,找到破局之法。画人难描鬼易。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多读读史书,相对来说是好写的。但把一个小芝麻官初上任,探访民情的过程写得如有其事,我想象不出要有什么家学渊源。后来好象是后记还是什么地方里她说主要参考的是《寻乌调查》。

      我就挺瞬间斯巴达的。《寻乌调查》我也看过啊,而且不止一遍。我怎么参考不出来什么东西。。。我主要是看到妇女问题很严重。。。还有那个地理位置记也记不住。。。真是人比人要S

      好在我尚算有自知之明。也没有多少争竞心。没有为此留下精神创伤。。。可惜的就是那位作者对自己要求太高了,没写几篇。

      就因为知道自己头脑不够,我会特意把不同阵线的文章都看看。傅斯年为什么那么立场坚定 – 我觉得除了他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思辨能力强,还有他是民国的阿林斯基 – 社运高手。做实事的人,和学者书生不一样,他看到更多实质。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比较容易给概念给大饼所折服,特别是大饼上也真是有仁人志士的血。

      相对来说,资本主义比较容易看懂,左右翼的书都找来看看,再对比着现实也就知道了。

      看不懂的主义,就不说了。

    • #22 中年·自珍 《传习录》

      #22 中年·自珍 《传习录》

      自珍,以此为名的名人是龚自珍。“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他姓黄的朋友,让我想起汪伦 – 都因为有个大诗人朋友而千古。诗是好诗,想必人也是好人。只是如果没有此诗,应该亦狂亦侠亦无闻吧。

      文人的本事在此。强也在此,弱也在此。锵锵里窦文涛提到胡兰成不止一次,他对胡的看法也逐渐改变。最后是“太会说漂亮话了”。文人“太会”是才,少不得要被用来装点门面,成为刷漆上粉之能手。“太会”又是个局限,只能用来装点门面而不自知。

      最典型的倒霉才子无过于唐伯虎同志了。才高运气差,还是有攀高之梦想,本是无可厚非,但站错队死路一条。还好是落魄过来的,身段够柔软,装疯卖傻逃得一劫。

      王阳明赞唐的画“一派天趣”。让我想起红楼梦里讲宝玉他妈“天真烂漫之人”。都是不能做事,要让别人兜底的。

      历史和文章都是文人写的,以前读书识字不容易,成为文人跻身于一个阶层,相轻归相轻,也不免兔死狐悲之相惜。

      王阳明当然不会用那种曲笔,可他看唐伯虎也不会觉得能干啥。他起点太高亦政亦军,对付宁王就是造谣传谣不信谣,拿捏人心不在话下,可怜的宁王哟。剿匪就是杀杀杀血流成河的立威,招安,教化,民生系列操作都跟上。为嘛千年就出一个王阳明。很简单,去数数王阳明杀了多少人,还要带着目的和规划。一般书生杀只鸡都手软。

      《传习录》我认真读过,没想到是那么容易读的书 - 可能是为了便于传习?但是要说我有什么收获,可以说鸭毛过水,好象啥都没留下。。。我就很好奇王阳明心学再进一步难道没有思考到皇权的种种问题。。。齐家方面身后乱七八糟的要能重来会更重视家庭不。。。相信王阳明如果做投行肯定是顶尖高手。。。但估计他志不在此。。。

      扯到天边往回收 - 自珍字面意就是善自珍重。中年,愈发要自珍,身体,精神,灵性。

      “国家不幸诗家幸”。庆幸生在没有什么大乱的年代里,至于诗家有幸与否,哪里顾得了许多。

    • 赞👍
      • 谢谢。
    • #23 中年·界限 自我的诞生 武志红

      #23 中年·界限 自我的诞生 武志红

      有一次小白们问我,“很难对人说‘不’,怎么办”。我说好办,但涉及心理边界的设立什么的,说起来话长。我教你们一个快速见效的。

      我先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个不是太熟的朋友,那时我们都是新移民,也说过同样的话。我当时就问她:“能借我2百块钱么?”

      她:“哎,这个,不太方便吧。。。”(可能她以为我是真的要借钱,也可能她一秒入戏,不重要了)。

      我说:“欸,你看,你这不就说出来了么?”

      接着我问小白姑娘,“能借我2百块钱么?”

      小白萌萌的zoom上对我说:“可以啊。”

      “啊?”我差点破功。“这么大方吗?”

      “老师跟我借200,是可以的呀。”

      “好吧,我知道了。你已经成为我的target。” 我不放弃的接着对这个实诚的孩子说:“能借我2万块加元么?”

      “不能。。。没那么多”

      “你看,说不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吧?现在,你们要学会的,就是当有人对你讲什么要求,你不想答应的时候,就自动把对方的话屏蔽转换成重复播放‘能借我2万块钱吗’,然后很自然就是,不好意思,不太方便哦。”

      她们都笑了。有娱乐到。我是有点搞笑天分的。但搞不清她们有没有学到精髓。这其实是我曾为小白,同在天涯的倾囊之授了。

      昨天不知为什么搜到了杜预(为什么,其实是这样的线头 – 我看一个网文,其中有个人物如“千丈松”,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名。而我也没有好好读过《世说新语》,当然不知道这是谁。还好他的爱豆是舅舅夏侯玄 – 反过来搜就搜到了和峤。有关和峤的典故就是杜预调侃他两个亲戚王济与和峤的”癖”,以及他反手自捧“左传癖”)。然后对杜预产生了兴趣: https://www.cnblogs.com/rossiXYZ/p/13512272.html 这是篇条理分明有思考的好文章 – 我最喜欢看这样的,因为我自己的条理性没那么强。

      里面提到王阳明的作风问题 – 难道王守仁同志是大明的马丁 路德 金?倒是让我想起马克吐温的有个短篇(中学课本里的?)有个家伙一竞选就碰到一堆各色的孩子跑上台冲他喊爸爸。。。古今中外套路都差不多噢。这个我只是有一点点好奇,没有那么想了解。金同志的事情是真的,给FBI盯上了,他有两大硬伤,一个是作风问题,可惜媒体不合作,私人的事跟人家的dream也没有关系,没太传播出去。(FBI也是太局限了,不知道掌握一两个喉舌,怎么连我的思路都不如。一定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另外,还有金博士的论文据说是前半段 45%是高度借鉴的 – 其实他那种人才就不是做学问的料子。跟康有为类似的 – 有些人天生就是鼓动者,传播者。

      我有个熟人很了解康有为的历史,说康很善于投资的,好象买了很多房产什么的(用募来的款?)。我因为对保皇党不感兴趣,没有深八过他家的事。就是在章诒和的书里还是什么地方看过写康同璧不想让女儿嫁人 – 感觉这家风似乎不怎么样。

      武志红我是从他有博客的时候看起的。后来改到微信公众号,感觉内容水多了 – 其实那是与时俱进,面向下沉市场呢。我那时没那个商业头脑,没有跟他的公号。他最新的两本书,《自我的诞生》比《深度关系》更好读,可能因为是前者脱胎于课程吧。

      我读完之后,不免顺便跟小白分享一下“武志红最后的那本书。。。”

      “啊,他去世了吗?”小白惊讶的问我

      “?什么啊,不要乱讲,是他封笔了。”

      她乖巧的点头。估计心里在说,乱讲的是谁啊。。。我只是接话而已。

    • #24 中年· 假如 《绿山墙的安》 L. M. Montgomery

      #24 中年· 假如 《绿山墙的安》 L. M. Montgomery

      假如可以重来,我要童年有本《绿山墙的安》。我大概是20岁时读到《长腿叔叔》。什么时候看的绿山墙的安,记不清了,但肯定是先看的中文版。我太喜欢安这个小姑娘了。

      长腿叔叔的作者是学社会学的,马克吐温的亲戚,言情里面没少草灰蛇线冷嘲热讽。她那些辣眼睛的插图。。。我给我爸看,拴个绳子学游泳的那个,他说他也可以设计一个类似的,吊着我学游泳。。。感觉就是让我转圈丢人吧,给我严词拒绝了。我胆小,在水里总要攥着爸爸的手,有一次上来他被我攥到的手还是腕子,都发青了。小时候没学会游泳,对于在水中钻来跳去的表哥们,感觉他们是另外一种生物。但神奇的是,我一直有种迷之自信,就是我有水性,我可以游。这种信心是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

      现实是,成年以后跟朋友一起学,第一场被老师扔进泳池又捞起(这据说是挺常用的手法),我给瞬间的溺水感和粗暴教学法吓到了,以后都没去,学费也不要了。在多伦多社区班两期,老师很友善,但我还是没啥长进。一次让我们高台跳水,从高处跳入水池,触到池底,再浮上来。。。那感觉是挺不错的,但。。。虽然那次我没有trauma,但也不想再续社区班了 – 就不适合我。

      然后就是给孩子们报班学游泳了,我报的一个私家教练,在他家后院的泳池。我们三个一起,价钱还不错。教练一眼看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种。可惜以貌取人不可行 – 他其实是学工程的,教游泳应该只是拿点做business的经验。我们的package是8次,每次半小时,时间好商量。我问教练大概多少次能学会。。。他说一般六次吧。我不相信。三个学员我最认真,进步最迅速,动力之一是小朋友所没有的 – 得对得起学费呀。还有就是我从不曾失去的那种“我水性好”的信心。结果是到第八次,我学会了三种游法(大概其的),还学会了treading。性价比高得不行。我知道自己“会”的时候是第几次记不得了,但清楚记得教练说该学在水里翻身了。我说不可能。然后按照他的指示,我就会翻身了,那之后就一切顺利了。其实一大关键是安全感,私人泳池矮的那端比社区泳池还矮,我不需要害怕,再加上救生员出身的教练在旁边。胆子大了,加上以前多少有点扒着池檐的基础。。。每次上课之间,我每天都去小区泳池练习,水性从脑子里终于落池啦。如此种种成就了我“四个小时学会游泳”。

      我碰见的加拿大人并不是人人都读过《绿山墙的安》这本书,还有一个ESL老师说什么,这本书语法不太好。简直了。。。让人想起MS Word自动改语法的功能,把林肯的演讲改得一塌糊涂。L. M. Montgomery的书我读过不止一个系列,喜欢她和她的幽默感。感谢她创造了安,红头发,聪明能干,爱幻想,淘气,好心但总出状况。

      如果说我有什么吹毛求疵的,以我这个年纪看,假如我有女儿,我来讲这个故事,安不需要那么漂亮的。她本身的个性就光彩照人,不需要美貌的加持。当然了,确实有人又聪明绝顶又是美人,比如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年纪大了的时候,在一众大佬间开那个什么物理国际会议的照片,还是气场满满。她的middle name是莎乐美。好象叫莎乐美的都有大杀气。我记得看到过郎之万的儿子写父亲和居里夫人的事,“当然,他们相爱了,而我们的家也破碎了。” 不知道翻译是否忠实,我当时就琢磨这怎么“当然”呢。。。假如玛丽没有那么美,这恋爱还会发生么。。。法国人总的来说比较道德宽松。。。另外科学家还是论科研实力吧,而实力居里家都是不缺滴。后来的后来郎之万和居里的孙辈结婚了,最终画了一个HE,如果结婚算HE的话。。。

    • #25 中年·旧时 《宰相之妻》

      #25 中年·旧时 《宰相之妻》

      小时候家里有本《宰相之妻》。估计不是让我学习的,也不是供批判用。另有一本《共产党员的修养》,打开是手写的大黑字,毒草,供批判用 – 我看了,没什么印象。能让我有印象的,文字要好或者特别有故事。那时候并不懂分辨,就是小孩子的感觉,更小的时候《欧阳海之歌》厚厚的看了不止一遍,就是觉得没味道,没味道还要看,可能是太无聊,家里有些书也锁起来够不到。后来看过红楼梦,再看《曹雪芹》,感觉就是不要致敬太多,而且致得不好。。。这貌似是要求太高了。。。但读到萧红就知道什么是“好”。好不是高,是有自己的灵魂和声音。悄吟,幸也不幸,遇上她的三郎。

      萧军给小女生写情书的水平和蒋碧薇差不多,都是爱你爱不完,“给你一千个吻”什么的。。。只能唬烂不知世事的女孩。就这还唬烂了不只一个。想到那天在锵锵看到的林奕含,超过100年了,悲剧还是会以各种形式发生。窦文涛说了不止一遍,就怕流氓有文化。。。

      有个米国人艾朗诺专业研究中国文化的,为李清照写了《才女之累》。另外一个米国人专门研究萧红写了博士论文,我搜了下,是葛浩文。葛浩文写到萧红去世的时候久久不忍写下去 – 这个细节我以前看到过。萧红有个米国知己,得以名扬海外 – 我没有懂她懂到能知道她是否在乎这种名。有知己总是快事,纵然是隔了生死阴阳。亦舒喜欢张爱玲,对萧红好象是说“读不懂”(?)。反正就是客气的无感吧。这很自然哪。城市人当然是跟张爱玲更容易共鸣。要是穷过,饿过,苦过,在尘埃里挣扎过,或者没有什么社会头脑的青少年,比较会感受萧红吧。

      宰相之妻是讲日本各个首相的妻子。因为有异国情调,算是很有故事感了。有一位首相的妻子适应性超强,总是得体,当小官太太的时候很融入,大官太太也无缝衔接,到了首相夫人也照样气派 – 对我来说好神奇的存在。我基本上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德性,官太太什么的想都没想过。我见过最大的官好象是师级,属于八杆子打着的亲戚但比我家辈份低。非常英武,和我妈年纪差不多,他的孩子管我妈叫“八姨奶奶” – 这么看怎么怪怪的,反正就是那么叫的。。他家总是迎来送往,豪爽好客,他夫人打理一切看着比他老个至少10岁(实际年龄差不多)。他曾经路过我家,挺客气的打招呼,但他的司机是他军级同学借给他用的,那个懒得理会小老百姓但纡尊降贵还是要点个头的气质拿捏,给我印象极其深刻。。。

    • #26 中年·俭侈 (1)

      #26 中年·俭侈 1

      有人说管仲提倡奢侈“俭反伤事”。我去搜原文 俭则伤事,侈则伤货。”管仲这个说法其实挺有高度又客观的啊。管仲本人很奢侈 什么得十分之三 这样明拿不是比和珅那种贪成下任皇帝的钱袋子的群臣关系好多啦。何况老百姓也喝到汤。顺着这个线头,搜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也是“大历史”观呀。

      俭侈之间的分寸,先看位置。该勤俭的时候勤俭,该享受的时候享受,如果时间和位置不对,都会乱套。这倒是让我想起《宰相之妻》里的那位擅长自我迭代适应不同官职的夫人 跟金钱是类似的能力,毕竟每个人都会跟金钱产生一定的关系。对于不同级别的财产,可安贫,可乐富,穷困不能屈,大饼不能淫。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就是固穷 不是因为君子,而是人在某种社会结构设置里,除了省吃俭用,还是省吃俭用。只有书里另有世界。然后家里的书有欧也妮葛朗台之类的 都是经过筛选才会被翻译,放到书店里。邻居有本《侍卫官杂记》 这本书不太适合小孩子读,我读得懵懵懂懂,侍卫官和一个军阀的十七还是三十七姨太谈恋爱,美龄捉奸什么的 超出我简单的脑瓜可以想象,那是我最初的猎奇感。

      有本《原子在我家中》没啥阶级性,费米夫人写的。我记得两点 一个是她大学没上完(上了一年还是两年)就结婚了。另一个是她怎么和其他人的女友/太太一起,想法子治那些自认“无所不知”的超级聪明人。

      第一点涉及价值观。显然当时我年纪不大已经有了学业为重妇女也顶半边天的观念。当时中国也没有产生能承担全职家庭主妇的mid-high class。我还没有接触道家,估计接触了也摆脱不了社会的制约。

      第二点,有那种学了“屠龙术”可惜无龙可屠的感觉。

    • #27 中年·皮相 杂忆

      #27 中年·皮相 杂忆

      士农工商 – 经过天翻地覆的变化,都成了咸鱼,哪类人会翻身比较容易呢?

      因为看管仲的经济治国,想到这个话题 – 但我发现自己并不想在这讨论什么问题。每当左脑主导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比较无趣。

      我家没有三国演义 – 据说本来有的,但被我和我哥小不点还不认字的时候给撕吧了。我俩都为之唏嘘,小时候真是太不懂事了。水浒看来看去都是赚啊骗的,朋友都是用来坑的那种感觉,宋江杀阎婆惜 – 这也叫英雄?总之欣赏不来。西游是好玩的,但作者的私货完全不懂。红楼是小学毕业之后读的,后来看到电视里的陈晓旭觉得林黛玉就是那个样子。第一次看两玉定妆照,搞不清是真人还是瓷人。。。再长大一点才看出来那时的妆未免太浓了一点。

      最近看到王菲年轻的时候,烦恼就是“太红了”那个片段。才发觉我的审美也变了不少 – 当年我不会欣赏她的美。

      我家有各种趣味物理,趣味数学,什么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之类的。。。并没有培养我出对理科的爱好,但影响是我对理科没有畏惧。幸也不幸,等成为理科生才发觉自己是那么不喜欢。

      还有维纳的自传,有关少年天才班的什么书。我碰到过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商人,应该是学习不怎么样的,说他们年轻时的偶像是宁铂。估计这是他父母的小偶像吧。但少年班被报道太多,名气太大的那几位,发展都不尽人意。

      我记得维纳的初恋是个法国女郎。被他父母给坚决拆散了。。。他多少年后还念念不忘,大意好像是说如果跟她结婚未必不好。还有IBM总裁二世写的回忆录,他中学成绩大概70多那种,他爸托关系带他去找普林斯顿的什么人。。。被婉拒了。。。(普林斯顿感觉挺学术的,确实不合适。)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他去的布朗。还有什么时候他妈受不了他爸工作狂,打算离婚。他爸力挽了狂澜。

      安娜卡列尼娜是平行结构,还是竖版的,我跳着看,有安娜的看,列文的什么改革的跳过。安娜好象是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就觉得很熟悉。沃伦斯基就是个反角。小孩子爱女主可以黑白分明。等中年再想到安娜,就是恻然,作者给她那样一个设置,就是死路一条,心动就是起点。许子东评电影第一炉香的时候,开玩笑说,看那个男演员嘛,女孩子怎么会为这样一个人什么都不顾了。要是赌王年轻时候的模样(赌王和张爱玲是校友,很可能见过面),那还可以理解。要我说,什么皮相都不值得。

    • #28 中年·有解 茶花女

      #28 中年·有解 茶花女

      离月底不远了,我打算的三月每天一篇快完成了。感谢管理员给我挂到导读 – 没有期望有多少人看这种东拉西扯中年碎碎念。但有被看到确实增加一点存在感。也方便我来加贴。前两天去中年版找我的线头,翻了几页找不到,才想起来给挪到另外一个版了。

      管仲被称为古代凯恩斯。我倒是觉得他商业手法象洛克菲勒,把对手挤兑到S,又提供“加入”的活路,壮大自己。洛克菲勒私德很好,倒类似鲍叔牙。

      想起来有一阵子我挺热衷提供“解决方案”的(这跟我当时选的职业方向有关)。古今中外虚实人物都没有放过当case练习。。。比如说,茶花女。读到茶花女的时候我大概二十多岁了。应该晚于读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和玛戈王后。茶花女论讲故事一流,爱情故事嘛,雅俗共赏。但我不喜欢BE。

      我妈曾经吐槽,怎么名著里净是写交际花妓女的。她肯定没有看过恩格斯的大作,也不知道零售与批发的比喻。估计知道也完全不会联想到自己,因为她是职业女性自认“知识分子”。她喜欢的书是《怎么办》,貌似也是提供解决方案的。我没有看过《怎么办》,但故事梗概是有了解的。假死脱身,这个梗后来给古言用滥了。

      我觉得性工作者也是种职业而已,而且是个高危职业。交际花是难度更高的角色。

      给茶花女的方案是两个人一起去米国 – 我还特意查了下历史,时间线是OK的。主要就是茶花女需要锻炼好身体,平时少读点文学,多跳跳操,做做八段锦什么的。

      如果真的爱情至上,又有神马不可能?

      后世现实中还真的有位貌似茶花女重生夏奈尔。。。类似的身世,起点也不高,她发展出了商业王国,好象还职场潜了些落魄贵族什么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信夫。

    • #29 中年·补缺 Finding The Element

      #29 中年·补缺 Finding The Element

      Ken Robinson有个TED演讲,对于教育系统的批评。我好象是看了他的书去看的。他的书Finding The Element 我觉得比The Element 更实用一些。斯人已去。我个人的感觉,起码安省的基础教育系统,没什么变化。

      我有个朋友看到网上各种补习班广告满天飞,小学生开始,语言,数学,阅读,说那学生在学校里都学了啥?

      我觉得家长跟教育体系要有对抗和反渗透的意识。

      我自己是抱残补缺。有些天生的,个性方面,不会削足适履。而智识和观念方面,会缺啥补啥。经济学是特别需要补的。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看到这首诗是在一篇研究清代妇女的文章里,是疫情前的哪一年。

      也是看到王贞仪这个名字和她的事迹的时候,

      我看到这诗的第一反应是,做才子妇最好荷包要鼓,要超越世俗道德观,光清瘦没用的。另外,干嘛对才子那么执念,爱才的话,自己有才不是更好吗?宋朝就有李清照了,怎么到了清朝境界不升反降。“不必有此事,但不可无此志”我觉得才子适合观赏,才女也类似,从巴尔扎克到伍尔夫,随便拉个清单,90+%以上的才人都不是过日子人。

      而我看到王贞仪的故事的时候(好象是用她名字命名了一颗星),第一反应是我怎么会不知道她呢(要知道我是看过《古代科学家故事》的人。)这样一位科学家,为什么要由歪果仁来告诉我们。可能有一个原因,是她太有个性了,爱科学爱到成为大龄剩女,最后和学生(徒弟?)结婚,移风易俗要造反的节奏。可惜科学家往往和才子有同样的短板,不善赚钱理财,太早离世。

      我有很多不爱谈钱的朋友。我觉得啊,越是清高,觉得钱不重要的人,越应该好好的尽早的学会打理个人财务,不让物质成为障碍和负累,然后就可以真的不把它当一回事了。

    • #30 中年·迷玄 信不信由你的一些书。。。

      #30 中年·迷玄 信不信由你的一些书。。。

      如果在今年一月之前,有人跟我介绍周易,我还会敬谢不敏,内心偷偷贴个标签,神棍。。。

      然鹅,今年的一月份我不但学了,还自学成柴,现在有事没事自己应用一下。。。但这不会发展成我的业务。在给某友解一个中下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是这种人才:我比ta还难过。还有一些朋友婉拒我的友情offer – 哼,有些人声称没有虾米烦恼。在友尽之前,姑且听之吧。我也不打算提供神马友情卦了。YT搜傅佩荣 + 周易哲学。想学的都可以自学。(我个人的体验是 - 神准。)

      《秘密》以及相关的书我看过不少 – 总的来说这些比较适合右脑更发达的人。逻辑强的人往往没有一点了解的兴趣和动力。还有比如学过经济学的人会不屑一顾 – 经济学最初学的要点之一是“稀缺”。而玄学它说“abundance”。啷个可信哟。脑壳疼。

      或许这是我接触经济学比较晚的“好处”。我都接收良好。。。但我觉得吧,对玄学不能太认真,用学术的角度,可能确实没眼看。比如现在我在读的一本书Finding your own North Star,作者米国人(是的,又是米国人)她说是专门为学老子(Lao Tzu)学的中文。然后她有各种体会啦,我没仔细看。。。不过确实如果中文道德经看不大懂,看英文版有可能更容易懂。歪果仁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只看到她说Lao Tzu的意思是“old child”。。。好吧,歪果仁学中文是跟体育老师学的么 – 就跳过了她关于老子的感悟了。她两本书我在同时看,内容都记混了。。。好多玄乎的经验 – 我相信她个人的体验是真实分享也真诚的。但对它的可重复性,比较打问号。因为我对野外没什么兴趣,只捡我关心的部分看。

      Louise Hay 更有名,她的书也是颇有争议。有很多人喜欢,追随,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她有的方法比如affirmation 对我是没什么用的。知乎上还有人专门分享过,为什么affirmation没用。但等我成长到一定程度,回头去看那些自己曾经写下的affirmation,所有自我怀疑和嘲讽都消失了,自我催眠口头重复对我无效,action is the best meditation。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但可能有些人先口头给自己明示暗示是起作用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这是常见的广告话术,试一下没什么坏处的。最多显得有点傻气。

    • #31 中年·戏梦 I Could Do Anything If Only I Knew What It Was

      #31 中年·戏梦 I Could Do Anything If Only I Knew What It Was by Barbara Sher

      疫情期间我参加了各种writing小组。比较密集的写了两三年。我最常参加的是现场writing,主持的人给一句话,一首诗或一幅画做为prompt,大家自由写作10-15分钟。然后轮流读出来,听的人给feedback。Writing在英文语境里,做为社区活动比在中文里的含义要轻快得多。 有点类似artist,艺术家/艺术人/搞艺术的,总是有那种没几把刷子别拿出来说那种感觉。但artists,我认识的不要太多。

      在累积了一两寸厚的手写稿之后,我对于spontaneous writing这个游戏的兴趣没那么大了。一方面writing里得到了充分的healing,另一方面,想把时间给到其他好玩的活动上。专业的writer都不会久待,我能看出来,这是放松休闲练练笔的好方式,但不适合按一定主题码字的人 – 或者只是不适合我。有人会在这种活动里写她的小说片段,做为独自写作的调剂。也有人把这种活动当作种社交。这些都是我的做不到,或不需要。

      有本书Designing your life挺火的,YT上搜有各种介绍。我看了觉得总体还不错,除了找工作那部分基本套用employment counselling的好多概念,改了个名字而已。我还是更喜欢Barbara Sher – 她从底层挣扎起来的,对普通 人有更多同理。Designing那本书作者面对的是精英学生,以及有能力去斯坦福参加工作坊的人 – 都是执行力相当强的人。它的网站还抄了好些IMPROV的练习放在上面。。。而Barbara Sher会有很大篇幅专门讲resistance,怎么和你的resistance友好相处。

      Barbara Sher 的书里有很多练习。有些书我是挨个做的练习。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想象你已经成功啦。然后做为记者访问未来那个成功的你。十几年前的记录我还有,那个所谓采访不免受到见识和想象力的限制 – 但仍然,基本上我所想象的都实现了。

      三月最后一天了,再见2024的三月。

    • 结帖

      去年底没写什么年底抒怀,有些经历不是文字可以承载。

      用2022年底的来结帖吧。有没有人看这些,我没有那么在意。如果有人看到,当为中年的共勉。

      空而满
      光依暗
      新亦旧
      残成全
      念如缕
      随心绽
      信生愿
      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