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大批上海人拥挤上轮船逃离上海,当时一票难求,很多时候只有金条才能得到一张船票。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终于费劲磨难才登上轮船,轮船起航的那一刻,这对母女开心地笑了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大批上海人拥挤上轮船逃离上海,当时一票难求,很多时候只有金条才能得到一张船票。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终于费劲磨难才登上轮船,轮船起航的那一刻,这对母女开心地笑了 +8
    • 有國才有家
      • 你是土共的宣传!要看谁的国:大清国,皇家有家,你祖辈有家;民国,皇家没了,你祖辈还有家;土共国,你祖辈也有家,地主家没了。 +29
      • 想起一个笑话:小学生问老师,不是有砖才有墙吗? +31
      • 逻辑上就是反的 +14
    • 其实就是苦那么一下子,幸福后半辈。一个人的一生,苦和甜就那么多。年轻的时候,把苦都吃光了,就剩下甜了。幸运的是这位中年妇女,已经知道没有家,国就是个扯淡的概念!而我的父母那个时候,太年轻,还不知道这个道理 +9
      • 大陆的家没了,可以在台湾建个家! +8
      • 据中国政府官方统计,仅1950年镇反运动一项,就有157万余人被判刑,87万余人死刑。 外界则估计有100-200万人遭处决,还不说其它各项运动被侮辱屈死的人。共产独裁毛泽东与朝鲜金三胖无异,祸国害民。 +20
        • 转贴:父亲的“海外关系” +4

          岑岚 CEN Lan 华夏文集

          【“我们”】

          父亲的“海外关系”

          ·岑 岚·

          “海外关系”,在二十年以前的中国大陆是个令人噤若寒蝉,唯恐避之不及的字眼。所谓“海外关系”,一般意义上指的是某人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有亲戚,有时甚至连朋友也算在内。但仔细分析,其实是有某种特殊的政治定义的。有“海外关系”的人在政治上被划入另册,在组织上被监察或被控制使用,不论走到哪里都背负着看似无形实则沉重无比的政治包袱,还有那歧视、戒备的目光,或担心受到牵连的闪避。不同的时期内,“海外关系”有着不同的范畴。在50年代中苏友好的时候,谁有亲戚朋友在伟大列宁的故乡苏联,或在社会主义阵营包括东欧共产党国家以及北朝鲜等,那么政治上绝对是光荣的,准定受到许多人的羡慕。而且这不但不算海外关系,甚至在个人的政治履历表上还会获得额外加分的殊荣。可中苏决裂后,跟“大修正主义(苏联)”“小修正主义(东欧国家)”有关联的人也沦入了有“海外关系”的人群群落。“海外关系”因国家、地区的不同而有层次的不同。最严重的是美帝和苏修,还有被称为“人民公敌”的蒋介石、国民党盘踞的台湾,其次是英国、西德、日本等西方国家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剩下东南亚和其他的一些小国家就不是太严重了。

          而我的父亲不幸就恰好有一个既严重又复杂的“海外关系”。

          在国民党和共产党激烈搏战逐鹿中原,中国大地风雨飘摇的40年代末,我的父亲正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幻想和激情的中学生。他很快就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成为他所在的中学最早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之一。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父亲由于积极热情地投身革命,学习成绩优秀又有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同时受到共产党的信任和同学们的拥护,担任了学校团组织的负责人。

          我的老家在江西省的南部,离南部的重镇赣州很近。40年代后半期,蒋经国先生曾任赣南行署专员,许多知识青年慕名而去,他的手下招纳了一大批青年英才,其中不少是赣南人。我祖母的大姐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去了赣州追随蒋先生,后来自然也随蒋先生去了台湾。父亲的这位大表兄大约长他十岁,又多年在外求学和工作,父亲只见过他几次。亲戚间来往并不是很多,祖母的大姐生育了至少七、八个子女,父亲则是祖母的独生子。当一年中难得的一、二次串门时,身边簇拥着众多的表兄弟姐妹,父亲对这位久离家门的大表兄的面目印象显然十分模糊。他绝对想不到,就是这位他几乎忘记了的,跟着蒋经国先生去了台湾的大表兄竟成了他背了二十几年的沉重政治包袱。

          共产党建政初期,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需要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充实他的干部队伍。一股“参军参干”的热潮在全国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许多初中生高中生放弃了升学,投入到这一行列中去。在校大学生们并未参与,因为经济建设也需要更高级的人才,政府要求大学生们安心完成学业。父亲当时十七岁,读完高二,正要升高三。满怀献身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澎湃激情,父亲毫不犹豫地中止了学业,参加了革命队伍,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安排。

          我的祖父是个农村旧知识分子,常年在外辗转于数间中小学当文书谋生,微薄的薪水只够他自己的生活开销。家中的田地由我的祖母耕种,勤劳能干的祖母是个大手大脚的劳动妇女,她起早贪黑地劳作,在地里轮番种上各种蔬菜,收获后挑到城里叫卖,得来的钱用以买粮油盐布等和供我父亲读书。在40年代贫穷的中国农村里,我父亲家的境况能够维持温饱,就可以算作小康了。“土地改革”中,拥有祖上留下的几亩地的祖父母被划为中农成分。以毛主席的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父亲的家庭出身中农是团结对象,祖父母都历史清白,与国民党没有任何瓜葛,父亲本人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又有能力,应该是可以信任且有培养前途的。

          起初的几年确实如此。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十八岁的父亲就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由乡到区,再调到县里任共青团县委的宣传部长。随后又被选送到省团校(培养共青团干部的专门学校)学习,因文笔较好毕业后分配到共青团省委的机关报《青年报》报社当记者。

          记者的工作比起基层干部的工作要单一得多。父亲自小爱好文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根底,又接受了现代文学的熏陶,有一定的写作基础。父亲热爱记者的工作,他刻苦学习以充实自己,到处采访不辞辛劳,抓住了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写出了一些好文章,得到了外界的好评和领导的表扬。有一次,他偶然得到有关某县一位女高中生被逼婚的消息。一种维护《婚姻法》,帮助受逼女学生的正义感使他迅速赶到出事的县进行采访。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他大吃一惊。原来,对女高中生逼婚的不是什么流氓地痞,而是该县的一位领导干部。这是一位“南下干部”。当解放军挥师南下去夺取在国民党手里的半壁江山时,中共中央抽调了大批干部随军南下接收新区。由于延安十几年培育的干部远远不足所需,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招收了愿意投身革命的许多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经过短期训练派往南方,后来又增调了许多东北解放区的地方干部,其中有相当一些是农村里的乡村干部。他们中不少人几乎是文盲或半文盲,并不懂多少革命道理,政策水平和领导艺术就更谈不上,有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却又时常显摆“老子比你参加革命早”的老资格。虽然只是少数人,可在南方各省的普通干部和老百姓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位南下干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看中了这位漂亮的女高中生,向她求婚,没料到她竟然一口回绝。恼羞成怒的他于是采取各种方法,逼迫她允婚。倔强的姑娘坚决不从,直至被逼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心使得父亲决定要抨击不正之风,尽力维护党的威信和声誉,他挥笔疾书,写了一篇报道,揭露了这一逼婚事件的真相。报道发表后,反响很大,那位领导干部后来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处分,群众拍手称快。但也有人批评这篇报道立场有问题,干部犯错误应党内解决,公开报道有损党的干部形象。不久,“反右运动”开始,有人重提这篇报道,说作者有复杂的海外关系,他写文章的动机很值得怀疑。更有人说文章恰好配合“资产阶级右派”向党进攻,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反党倾向。但不知是报社领导好心对父亲作了暗中保护,还是打成“右派”的人数已完成任务,亦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总之父亲还是幸运的,最终没被打成“右派分子”。“反右”结束后,上级号召干部(主要指知识分子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并改造世界观。全报社的人都写了决心书,可父亲在大红纸上公布的名单中却高占魁首。这一结果是颇耐人寻味的,很显然,父亲虽逃脱了被打成“右派”的恶运,实际上也失去了上级的信任,有着复杂“海外关系”的父亲被认为不适合在称为“党的喉舌”的报社工作,而须下放劳动去改造思想。

          父亲和几百名下放干部被敲锣打鼓地礼送出省城,朝着一个号称“天下第一山”的地方行进。坐汽车行了几百公里后,公路没了,他们背负行李步行了一百多公里,来到了大山脚下。举目望去,好一片雄伟气象!这里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湘赣两省边界,山势险峻,陡壁深涧,长年云雾缭绕。方圆五百里绵延起伏的山岭长满了青松翠竹绿杉,还有各种各样的杂木、灌木,是一个资源富足但却贫穷落后的地方,军事上可凭据天险,易守难攻,无怪乎当年毛泽东选择这里作为党和军队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父亲和他的同伴们手持砍刀,披荆斩棘,一步步上山,来到山区中心的一个山顶小平原安营扎寨。这里虽名为小镇,实际上只是个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几百名下放干部中有的头戴着“右派分子”的帽子,有的虽然“摘帽”(即取消“右派”的头衔),可仍拖着一条看不见、摸得着的政治尾巴。不久又来了一批被划为“右倾”、“中右”的军队转业干部,他们大多也是知识分子。就是这几百名身负沉重政治包袱的下放干部和几百名知识青年,历尽千辛万苦,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使这个贫穷落后荒凉闭塞的山区变了模样。公路修通了,汽车不停地下山上山,运出去国家建设需要的大批茅竹木材,运回来山上人们需要的生活用品和其它建设物资。机关大楼、学校、商店、影院、新华书店、革命历史博物馆、餐馆、招待所,甚至还有供内宾、外宾住的高级宾馆,一座座楼房盖起来了。昔日的小山村已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山中小城,上级把这里定为县级行政管理局,直属省管,文化大革命中还一度与著名风景胜地庐山同时升为地区级,与赣州、吉安等专区平起平坐。1965年5月,毛主席重游此地,看到这惊人变化,非常高兴,挥毫写下了一首词,这就是著名的《水调歌头》。词中广泛流传的名句“旧貌换新颜”,“处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等赞颂了建设者们取得的辉煌成就。可是有谁知道这些建设者们长留内心的隐痛?他们身背政治重负,忍受着人们的歧视,在“艰苦劳动,彻底改造世界观”的口号导引下艰难行进的脚步多年来是否也被历史忽略了?

          山区建设初具规模,百业待兴,处处需要得力的干部。除了“海外关系”,个人档案中没有其它不好记录的父亲被派往一些负责岗位上。他先是担任了文工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组建了山上唯一的文艺演出团体,活跃了山上的文化生活。文工团后被省里接收,不少演员还成为省里的名演员。接着他调入机关,任团委书记,后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父亲感到自己重新受到党的信任,“海外关系”的包袱也许就此解脱了?他心情舒畅,工作更加努力,以此来报达党的信任。建设山区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写作欲望,业余时间他写了一些短诗,歌颂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他们亲手创造的新生活。

          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机关都抽调可靠的干部组成工作队派往农村,父亲也被选调去地区工作队。当父亲急急忙忙安排好本单位的工作,携带行李赶去工作队驻扎的地点报到时,工作队领导严肃地通知他,“因工作需要仍回原单位”。起初父亲还真的以为原单位有什么急事,又匆匆赶回去,发现并没有什么异常,父亲大惑不解。不久,父亲调离机关,领导派他去一个小山村组建一个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父亲一直做文化宣传工作,对农业一窍不通,但他对领导交给的任务从没有二话,立即就走马上任了。父亲一点一滴从头学起,向专家学习,也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甚至有时还向曾种过几十年蔬菜的祖母请教。几年后父亲就掌握了农业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对一些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如数家珍,全力推广。醉心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父亲很久以后才知道自己为何从四清工作队去而复返的真正原因,即工作队领导做政治审查时发现他有一个在台湾的表兄,他们认为具有如此复杂的“海外关系”的人是不适合当工作队员的。由此又引发了父亲原单位的领导对父亲重新审查,得出的结论是父亲也不适合在党政机关工作,更不适合呆在党委办公室主任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上。父亲的“海外关系”问题也影响到母亲,其时作为区一级妇女联合会主任的母亲已被任命为县一级妇女联合会主任,当她手持调令去党政机关报到时,领导突然通知她调令改了,改任她为一家以竹子做原料的工艺美术品厂厂长。领导还说:“祝贺你成为众多企业中的第一位女厂长!”母亲没有思想准备,一时茫然不知所措,事后许久才知个中原因。

          “海外关系”的包袱到了文化大革命几乎成了一个炸弹,它随时都有可能因被“造反派”、“红卫兵”发现而引爆。从一开始,父亲就被划入要扫荡的“牛鬼蛇神”行列,身上的罪名五花八门:因写过几首歌颂山区建设者的短诗被打成“黑帮”,因50年代当记者时写的新闻报道加上了一顶“漏网右派”的帽子,因当过基层单位负责人自然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协助上级领导做过工作计划、写过总结被封为“黑军师”,甚至连父亲曾大力推广过的水稻良种“珍珠矮”和“农垦58”也遭到“炮轰”、“火烧”。我家中农出身的成份被人改为“破落地主”,最后,由于那复杂的“海外关系”无疑被赋予“特嫌”(即特殊嫌疑分子)的称号。从1966年开始,父亲就失去人身自由,差不多一直在“牛棚”(未经任何司法程序,是“造反派”专门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的总称)里关了三年。1969年,父亲被“支左”的“军宣队”宣布“解放”,随后第二次下放农村,去到几百公里外一个更为偏僻的小山村和我们全家团聚。一年前,我们姐弟已跟随母亲和祖母先期来到这里安家落户。

          历史的发展有时确是戏剧性的。当全民族的共同大劫难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80年代初期始,中国打开了国门,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谁能料想,昔日闻之色变的“海外关系”忽然间竟成了时髦的名词,甚至是一种炫耀身价的标牌。人们以钦羡的目光望着那些由于有“海外关系”才得以成为第一批因私出国的人,他们出国留学、探亲或继承遗产,比起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特别是象我父亲这样仅仅沾了一点“海外关系”的边,却因此受到多年的不公正待遇而事后也不会有任何补偿的许许多多人来说,他们确实算是不幸者中的幸运者了。

          一个不接受历史教训的民族很难有光明的未来,而一个只顾纠缠历史恩怨、是非,忘了继续前进的国家也决不会前程似锦。事实上我父亲从未对我们谈起过他的这些遭遇,这些事都是我无意中从他的一些老同学、老同事和亲戚那里听来的。有一次偶尔提起“海外关系”这一历史名词,父亲只是说希望这种一损俱损、株连九族,源于封建的“血统论”的所谓“海外关系”的悲剧再也不要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对于他的那位记不清面目的在台湾的大表兄,由于多年在政治上的“牵连”,现在反而觉得比较亲近,甚至产生了想见他一面叙叙亲情的愿望。父亲已于前几年退休,他的大表兄大约也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我衷心地祝愿他们表兄弟俩能早日联系上,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

          如果去除那特定历史时期附加的政治意味,“海外关系”这一名词倒也确实有着某种概括力,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仍然时常使用它的原因吧。当然,过去的贬义词如今已成了褒义词。

          最后,十分有趣的是,随着我的小家移民来加拿大,父亲真正地有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海外关系”——他的女儿、女婿和小外孙女。我相信,这一“海外关系”除去思念之苦外,再也不会给父亲母亲和弟弟带来任何政治上的不幸了。也许不久的将来,父亲母亲也可凭籍着这一“海外关系”,到加拿大来探亲、旅游一番呢!

          □ 寄自加拿大。作者保留版权

          刊登在 1998 华夏文摘 cm9804d.

          • 应该属于共党内部斗争
          • 总算把很长的文章全都读完了。 +3
            我外公有大概3个去了台湾亲戚。其中2个应该是堂字辈的。有一次我听到外公和一个从台湾回来的堂兄弟说另外一个堂兄去从台湾回国,找到了他的家人和孩子。他以前国内的妻子在他离开以后一直没有再结婚。但是堂兄去了台湾以后,在台湾又和其他女人结婚了,并游乐孩子。他国内的妻子见面以后和他抱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给批斗,生活是如何地苦的事情。那台湾的堂兄一点都不能理解,大概还认为他前妻的目的是问他要钱。
    • 外甥离开方舱的最后1顿饭 +1


      :

      • 还不错,比养猪场好不少。小声问一句,收费吗?
        • 群里消息:黄浦区统一组织二级旧里阳的留下来,核酸检测阴性48小时,抗原24小时阴的都去杭州,包吃包住,老西门街道到杭州,豫园街道去湖州,每天每人100元生活费标准,国家买单。
          • 确定是杭州,不是徐州? +2
          • 刚看了一视频,拉去杭州的说被骗了,以为去酒店结果去活动房。 +2
          • 那每天还不组织起来唱红国,感谢党给的免费饭。 +2
            • 红歌作曲家夫人辞世 据称因封控失最佳抢救时间
              来源:言话言画

              红歌作曲家夫人辞世 据称因封控失最佳抢救时间

                

                

                

                墙内自媒体言话言语文章:“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唱支山歌给党听》自1963年诞生以来,无数次回响在华夏大地上,这支歌的谱曲者即著名作曲家朱践耳。

                据知名学者陈子善先生与钢琴家孔祥东发自社交媒体的消息,朱践耳的夫人舒群于近日去世,也因为上海封控丧失最佳抢救时间。

                据前述学者4月17日晚间公布的信息:朱践耳先生的夫人舒群于前天去世,享年96岁。以下是她的情况:一周前的一天舒先生从下午一点多突然发病,大口喘气,保姆小谢马上与上音等多方联系,最后是所在居委会开具同意外出治病证明,请司机陆续开到瑞金、华山、华东三医院,可都停诊。回到家弄堂里,有人说我在网上再查一下,找到中山医院有门急诊,又开车去中山医院,终算收进了。但从发病到治疗已经过去六个多小时,也许过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最终时段,她听觉和神智都还好。在坐车找医院时,她还清楚地关照保姆花五百元钱买些东西,去看望这个认识的司机。她逝世后因太平间冰柜放满遗体,故她的遗体套上后,只能放在地上。她原来和朱践耳先生生前约定:遗体捐献医学院。但目前疫情严重,有关部门规定逝者遗体一律火化,不接受遗体捐献。舒先生在美的一女一子在她病重时,曾打电话给她,可惜不能回国最后送别。

                

                舒群先生肖像  (图片据孔祥东先生社交媒体)

                

                

                知名钢琴家孔祥东在社交媒体点上了蜡烛,说:“舒群前辈千古,1978年-1981年就读上音附小恰逢舒群前辈担任校长,今年是朱践耳前辈诞辰100周年,逝世五周年,怀念两位可敬可佩的前辈。”

                舒群多年前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作曲过程:那是雷锋因公殉职后,时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的朱践耳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读到的。当时他十分激动,用了一个晚上就把这首歌写出来了,一气呵成。“我们在一个房间里,我都已经睡觉了,他还在创作。”舒群说:“第二天一早我醒来,他就已经写好了,发给任桂珍来演唱。”在舒群印象里,朱践耳无论是创作歌曲,还是后来创作大部头的交响乐作品,只要酝酿成熟,就没有写得慢的,“他写东西,如果没把握就绝不会写,如果心里掌握了,写得就很快。”

                据相关媒体报道,就在今年1月,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曾专程看望了朱践耳先生遗孀——独居沪上、现年96岁的舒群老师,一行人与舒群老师同唱朱践耳先生所作《唱支山歌给党听》,并合影留念。

                耳熟能详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是由姚筱舟(笔名蕉萍)作词,朱践耳谱曲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63年。

                

                朱践耳先生遗像

                朱践耳(1922年10月18日—2017年8月15日 ),作曲家,音乐家,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1945 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代表作品有《节日序曲》、《春天的歌》、《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

                2017年8月15日,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唱支山歌给党听》手稿

                

                朱践耳生前观看上海交响乐团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在观众席中冲台上竖起大拇指(上海交响乐团/供图,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延伸阅读:96岁舒群唱起丈夫朱践耳谱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中新网上海新闻2022年1月14日电(陈静 关耳)记者14日获悉,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萍一行看望了朱践耳先生遗孀——独居沪上、现年96岁的舒群老师,预贺新年,送上了红围巾、慰问金和大礼包。今年是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诞辰100周年。一行人与舒群老师同唱朱践耳先生所作《唱支山歌给党听》,并合影留念。

                耳熟能详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是由姚筱舟(笔名蕉萍)作词,朱践耳谱曲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63年。这首歌曲激荡(电视剧)过几代人的心扉,它的歌词质朴感人,旋律动人心弦,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深情,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歌曲和难忘的旋律。(作者:宗和)

                

                一曲唱罢,回忆起与丈夫的过往,舒群的眼中泪光盈盈。

                

               

              • 疫苗后或封城时都不能有生病或死亡发生
        • 不能收费。牢饭也没听说要收费的,住也免费 +1
          • 从来都没有看见人show牢饭。 +1
            • 那就再秀1餐,满足你们的胃口


              :

              • 说句老实话,看了你这个真没有胃口。
                • 有点不舒服了?
                  • 你自己好好看看你的照片,如果你看了胃口大开的话,我只能佩服了。看看我的,那才流口水。


                    :

      • 回家就没有这个咯 +1
        • 一个侄子昨天的晚饭,看上去是少点啥


          :

      • 小年轻去住住没关系,让80,90岁的老人家去折腾,没死于新冠,得死于折腾 +2
        • 补充一下,与70多岁的老丈人一起住进去的,为了等他转阴多住了2天.的确离90还差点火候
    • 这照片会不会太假了。49年逃难的彩照?这么清楚? +1
      • 图片、影像的翻新、修复、上色等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2
        • 那就说P过的了。
          • 翻新,不是P图。P图是指原本没有的变成有,原本有的变成没有。老照片翻新上色的而已。 +4
      • 不假,看衣服就是那个年代的 +2
        • 发型也是那个年代的。 +4
        • 国内拍个场景照不要太容易,
          任何年代都可以做出来。P图的P就是photoshop的简称,p可以是翻新也可以是改图,翻旧照片有专门的软件,但提高清晰图,着色,去噪点到做成这种效果的,是很花时间的,不是手机翻翻就行的。如果要发新闻原始的黑白原照足够了。动过的照片做新闻意义就变了。
          • who cares P或者不P。一根金条换一张船票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讨论的重点在哪里,你难道一直没有拎清? +21
            • 他的意思是你们说的不对,还有替文革唱赞歌的呢。这要看个人家庭处的位置,贫下中农还是黑五类,是文革红小兵还是被斗的。 +1
    • 就像我们拿到了加拿大的移民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
    • 当初辽沈战役打完, +12
      共军占领了整个东北,开始没收土地了。我爷爷的一个堂妹,决定要逃到关内投奔国军。亲戚们都劝她,关内正打仗呢,你一个年轻姑娘太危险了。她决然而去,宁死也不接受共匪的统治。后来没了音信,大家都以为她死在兵荒马乱之中了。一直改革开放之后,她给家乡来信了:当年她不但找到了国军,还跟一名国军年轻军官结婚了,一起撤退到了台湾,生儿育女,幸福快乐。
      • Lovely story! 💓 +2
        • 这不是故事,是真的。我还问大家,能不能问问这位姑奶,有什么门路将我办到台湾去。 +3
          • I know. This is a true story, not a fictional story. 😄
      • 留在东北,未必能活到改开。就算能活到,也不知道要吃多少苦 +4
      • 多么美好的故事呀。可叹台湾大批荣民孤苦一生,临了还被台独嫌弃。
        • 娶了媳妇怎么个孤苦法?麻烦你个喷子抽空解释解释。 +9
          • 每人批斗你,没人关你牛棚,没人找你麻烦,你还不孤独吗? +4
    • 还有后续呢,这些人中有很多又回到了上海颐养天年。这次疫情早晚会过去的,2年前这里就乌烟瘴气,2年后还是这样,没有新意
      • 说一句实话,我真看不懂这几年国内的变化,看看国内党的重大媒体官网(#14509641@0) 。记得改革开放以后就没有这样了,到底是我一直不关心国内政治没有看到这种言论,还是我出国太久国内的变化我越来越看不懂了? +5
        •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日报不停预测美帝会灭亡 +1

          来源: 吴氏一哥

          周末,去古玩市场瞎逛;在兜售古籍的地摊前,看到一堆旧报纸。

          突然,报纸上一排醒目的标题,吸引了我的眼球:美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

          捕捉到这一信息,我的脚走不动了!我蹲下来,胡乱的翻看着业已发黄的报纸,原来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曰报》。

          这可是半个世纪前的老古董啊!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美毛衣战打得火热之际,对照这个标题,简直是太应景了!

          不消说,我将这堆旧报纸统统买了下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初略翻阅过报纸标题,我突然对历史有了兴趣。

          都说历史是由人民来写的。

          而当我看完这堆旧报,给我的感触颇深,我想:历史应该是由人民曰报来写的。

          可不是吗?该报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高瞻远瞩,几十年如一日痛批美帝的种种劣迹,高屋建瓴,你不佩服都不行。

          我突然对人日肃然起敬:人民曰报好样的,美国一天天烂下去,噢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来,让我们尊重历史,展望未来!翻开旧报纸,重温那段并不遥远的时光。

          要说,咱对美国的不爽,由来已久。

          早在1970年初,富有远见的人日,就向地球人发起了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qin略者及其一切走gou!》(1970年5月20日)

          再踏上一万只脚,《把美国qin略者从整个印度支那赶出去》(1971年3月21日)

          在人日的强势宣传下,美国可算是尝到了苦头,《尼克松的美国经济增长的牛皮吹破了》(1971年3月17日)

          《美帝经济霸权日益衰落》、衰落也就算了,破败之象与日俱增,《美国经济危机正继续深化》。

          不过话说回来,眼看着《美帝国主义正在走下坡路》,我们于心不忍啊,毕竟,人民是无辜的!

          为了挽救美国民众,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政府再三告诫:《尼克松不要头脑发昏》(1971年2月20日)

          可悲的是,《愚蠢的美国老爷》(1971年3月16日)听不进咱们的好心相劝。

          特别是,《美帝经济军事化使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导致《尼克松政府饮鸩止渴,自掘坟墓》,简直是没救了!

          眼看着《美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1971年1月26日)《吸毒之风盛行》、《社会犯罪泛滥成灾》、《空气污染居民遭灾》、《污水四溢河流有毒》、《华盛顿盗匪横行已成罪恶之都》……所有的一切,都表明:《社会危机是美帝加速走向崩溃的征兆》!

          为了不让美国沿着错误的路线越走越远,中央zf大显身手,《警告美帝:不要忘记在朝鲜的惨败教训》 (1971年3月1日)

          不出所料,美国果然是纸老虎!一拳下去,打中了美帝七寸,导致《美帝国zhu义一天天烂下去》(1971年3月11日)

          怎么个烂法?说出来你都不敢信!

          首先,《美国社会危机日益深化,空气河流污染极为严重》。具体表现在:《外强中干,虚弱不堪,挖肉补疮》!特别是,大量工业废水流入河道、湖泊,工厂烟尘随风乱飞,有毒气体到处扩散,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

          其次,《美国政府债台越筑越高》。美国垄断资本为了疯狂追逐利润,不顾人民死活,那高不可攀的债务,敢说,一万年也还不清!

          故而,《美帝财政状况越来越不妙》。你想啊,《物价猛涨、失业激增》,美国财政的前景,能不暗淡吗?

          可想而知,美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美国的衰落是无法挽救的》。

          令人欣慰的是,美帝一天天烂下去,而咱们却是欣欣向荣,《我国国民经济形势一片大好》(1971年10月1日)

          历史总是惊人的有趣。

          有人闲的蛋痛,深度研究《人民曰报》后,给出了一份有态度的答案。

          不同时期人民曰报对美国报道的不同语态所占比例变化表:

          有趣的是,时隔半个世纪,中美这对欢喜冤家,又打起了毛衣战。美帝国主义,又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毛衣战究竟怎么回事,咱就不瞎扯了;只是弱弱的问一句:《美国究竟要建立哪门子国际秩序?》(2019年12月12日)

          • 前面几篇全都是70-71年的,那时候还在文化大革命呢。有没有85年以后到习上台之间的,特别是老邓那会儿有没有美帝要灭亡之类的文章?这是我要问的问题。
            • 老邓的时候,老干部出国转一圈,回国给我们讲话:西方除了社会制度不如我们,什么都比我们强太多。问题是西方什么都强,怎么反而是我们的制度好了。
            • 现在是要否定邓的改革开放,重回老毛时代的反美抗英 +1
              • 200斤有没有像邓那样留过洋没有? +1
                • 到美国考察,公款旅游过若干天(按天计算)。 +1
          • 🤣 我说这里daynnight这些莫名其妙的词汇都从哪里来得。
        • 现今的党正在走向北朝鲜化,这是独裁的自然而然的走向,以前是走偏道了 +3
        • 这说明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大环境改变了,90年代是中美蜜月期,现在美国人无孔不入搞颜色革命,现在信息发达,没那么容易被洗脑,谁不知道周围外面发生了什么。国人能吃香喝辣就很开心了,何必操这份心
          • 你说国人是猪🐷,有吃的就很开心了。 +7
          • 49年中国强大吗?比现在斗的还凶。 +3
    • 十几年之后,她们会更加感慨当年的幸运。 +4
    • 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兄弟两一个去了台湾,一个留在大陆,留下那个被打成右派关了几年,找不到老婆只好找一个农村拖油瓶,后来去了台湾的衣锦还乡,留下那个觉得世界太不公平,整天唉声叹气,没几年就挂了 +5
      • 老家村子里有参加国军的,眼被打瞎了,送回村子里自生自灭;有当八路的,解放后当了地委书记;还有参加土匪解放后被处决了。当八路的自然算成功人士,当土匪的欺男霸女也当了十几年成功人士,最惨的是国军的,不过靠生产队照顾62年也没饿死。
        • 我怎么觉着你在黑我党呢?如果说跑台湾的国军自生自灭差点饿死,而留大陆的国军吃香喝辣,才更能体现我党的胸怀吧!你现在说留在大陆的国军很惨,只能说明我党鸡肠小肚
          • 在哪饿死的都是少数,别信饿死三千万啥的。土匪碰到共产党真是栽了,解放前土匪牛得很,不过说起来国民党的兵和土匪也差不多。
    • 电影, 生死船票,很好看。 +3
      • 多谢推荐,抽空一定看看 +3
        《生死船票》/ The Ticket 一张船票引发的命案( 刘涛 / 曹培昌 )| new movie 2021
        ★ 欢迎订阅电影大剧院1905 Movie Theater频道: http://bit.ly/2tnFYI2Free download at App Store to watch various types of Chinese films: https://bit.ly/2K5HpDh0:00 故事开端05:5...